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汲取八步沙林场“六老汉”的初心力量

山东省安丘市委组织部 周建国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读《求是》刊载的《八步沙见证一份绿色的承诺》一文,再次被六个人、六个家庭的治沙植绿事迹所感动。这不仅仅是三代人的梦想,更是人类探寻生存之路的坚韧行进,其精神弥足珍贵,尤需党员干部深学细照笃行。

  甘肃古浪县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上个世纪80年代初,饱受风沙之苦的当地六位老汉为保卫家园,毅然走进了沙漠植树造林。六位老汉和他们的后人共三代人接续治沙,世代坚守换来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牢固的“绿色防护带”,风沙线后退了15公里。她像一位坚强的母亲,让10多万亩农田在自己怀里得到保护和涵养。

  当风沙来袭时,总有人迎风挺立,让诺言成为信仰,用担当创造奇迹。在他们眼里,“树比命还金贵”。黄沙肆虐,八步沙人不畏恶劣环境,无惧艰苦劳作,用血汗浇灌出了葱葱绿洲,地增产、户增收,沙漠里生出了金蛋蛋,“点沙成金”的梦想逐渐变为现实。人们感动于“六老汉”的硬骨头精神,敬佩他们与大自然抗争的不屈意志和坚守初心的崇高境界。

  “怀中一寸心,千载永不易。”38年前,古浪县八步沙的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六人勇挑重任,带头打响了治理荒漠、守护家园的攻坚战。6双手,6把铁锹,7.5万亩流沙,战天斗地、顽强抗争的岁月开始了,一开战就没有回过头。治沙合同上摁下的6个红指印,就是他们的初心。对于治沙人来说,如果一生只做一件事,那这件事就是治沙;如果一生只挂念一件事,那这件事就是护林。当年,六老汉立下约定,每家必须有一个治沙继承人。“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庄重誓言融入传世家风,第二代、第三代治沙人初心不改,矢志坚守,接过铁锹走进八步沙。信念如磐,一脉相承。30载风霜雪雨,披肝沥胆,第二代治沙人接力治沙,由“六兄弟”也变成了“六老汉”,但正是这些不服输的西北汉子,以十足的耐心、苦心和恒心,让八步沙人一步步地走出了困境,治理后的荒漠慢慢有了经济效益,“点沙成金”的梦想逐步变为现实,并且确保了铁路及油气等国家能源大动脉的畅通。

  时代楷模、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在自己的入党申请书中写道:“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之所以能书写翻天覆地的壮丽史诗,就在于有无数党员干部和群众,如“六老汉”一样,“只问为民耕耘,不求自己收获”,在各自岗位上勤奋耕耘、一心奋斗。从身残志坚的朱彦夫到深藏功名的张富清,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到“糖丸爷爷”顾方舟,从“敦煌女儿”樊锦诗到太行山上“新愚公”李保国,建成高楼大厦离不开一砖一瓦,推进伟大事业离不开一个又一个党员干部的付出奉献。从他们的精神世界里汲取养分,营造弘扬奋斗精神的强磁场,就会让我们的生命更有张力、让我们的追求更有高度。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广大党员干部都应当进一步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对标“六老汉”精神,以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爬沟过坎,滚石上山。肩膀硬不硬,敢不敢担当,能不能担当,检验干部成色、关乎事业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看干部主要就是看“肩膀”,看能不能负重,能不能“超负荷”。改革走到今天,利益多元、挑战频出,碰到的几乎全是“硬骨头”,尤需9000多万党员从小事做起,于大处担当,挺起不计毁誉的脊梁,敢担当、有韧劲、善作为,科学决策、精准发力,带领群众涉险滩、过激流,做好奋斗者、当好答卷人。
发布人:人生没有涂改液 发布时间:2019-11-12 09:42 收藏 阅读人次:3691

回复

1人生没有涂改液发布时间:2019-11-12 09:47

第2自然段首句忘了空格了。粗心。

引用 回复

2人生没有涂改液发布时间:2019-11-12 16:52

感谢老师正稿。

引用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