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抓实抓好党员教育培训,是坚定党员理想信念、增强党性观念、强化宗旨意识、提升能力素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必不可少的“硬举措”,对于拥有9000万党员的执政大党来说,学习教育培训在推进从严治党与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更加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笔者曾在基层组织部门从事党员教育工作5年时间,发现了一些地方在党员教育工作中容易出现的误区,需要加以注意与避免,以求达到党员易接受、乐参与,培训见实效、有成效的目标。
从以往看,一些地区在开展培训工作中,一味追求“高大上”,学习焦裕禄精神要到兰考、学习杨汉军精神要到武汉;学习产业发展热衷于到上海、赴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一些培训只为突击完成任务,忽视党员实际需求;一些地区盲目创新各类培训形式,造成党员“培训忙、学习忙”。从效果来看,部分同志除了走走看看“新鲜事”、学了几个新名词之外,对一些基础性的业务知识还是一头雾水,不明就里,可谓“油去了灯不亮”。其实,培训还是宜精不宜粗,因人施教方为上。
因人因材施教,抓住教育培训“牛鼻子”。“把好脉,开好药,方能医好病”。党员教育培训与治病救人同理,需“对症下药”。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工人党员有650余万名,农牧渔民2544万余名,党政机关756万名,同时还包括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等,涉及各行各业。在党员教育培训中,倘若不顾党员年龄、学历、职业特点,“一刀切”进行培训,不仅达不到教育培训的效果,反而容易滋生形式主义、学用脱节。因此,必须考虑党员实际,按照《规划》要求,坚持体现不同领域和群体特点,持“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变“大水漫灌”为“滴水精灌”。农村党员就是要突出致富带富能力提升、机关党员当注重业务能力培训、学校党员则应从加强师德师风、立德树人方面下功夫……通过“按需配菜”,增强党员教育培训针对性、实效性,把党员培训真正做成“两情相悦”的培训。
创新形式方式,打好教育培训“组合拳”。“老师讲、学生听、进课堂、念报纸”等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培训方式,往往会令受训对象对培训内容不感兴趣、极性大打折扣。利用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教育培训方为上策。一方面,各级党组织在开展教育培训前,要开展深入实际的调研分析基础上,根据农村、机关、企业党员的不同特点,本着需要什么教什么的原则,开展“点播式”“订单式”党员教育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教育的精准性;另一方面,在培训中要避免“教条式”生硬的理论灌输,适时进行有趣味的互动交流,穿插小品、相声、快板等趣味节目,采取“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模式,让身边人说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增强荣辱感。可采取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方式,通过实地参观、亲身体验等形式,增强教育培训直观性和实践性。
搭建平台载体,激活教育培训“一池水”。目前,我国“80后、90后”党员超过总数三分之一,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接近一半,40岁以下党员有3000余万名,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党员质量不断提高。而这部分党员群体大多面临着“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接触的是微信、微博、App、客户端等新媒体,很难有时间“静下来、坐下来”集中“听课”,这也对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党组织要跟上时代步伐,积极推行“新媒体+”的学习模式,充分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建立新的学习平台,实现学习教育内容通俗易懂、形象直观、丰富多样,满足不同群体党员的学习需求,扩大党员教育“朋友圈”。同时,要通过整合“远传教育”“农民夜校”等平台,与党校、农林牧渔等部门建立起资源共享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党员教育的良好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