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更需要“仪式感”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街道办事处 范博华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包括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总体要求、基本内容、群体对象、载体手段、氛围营造和组织保障。25年前,党中央颁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在“提倡礼仪”部分强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提倡必要的礼仪,特别要提倡有助于培养对国旗、国歌、国徽崇敬感的必要礼仪,增强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如何运用多种形式和载体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纲要》着眼新的形势和实践,提出要“注重运用仪式礼仪,认真贯彻执行国旗法、国徽法、国歌法,强化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对比学习前后内容的发展变化,体会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更需要“仪式感”。

  “仪式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不是“形式感”。礼仪出自《诗·小雅·楚茨》:“献酬交错,礼仪卒度。”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仪”是浸润于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的,在举手投足即可表现出来。“礼仪”包含是礼节和仪式,礼节多指个人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而仪式多是集体举行的,氛围隆重、庄严、肃穆。爱国主义教育中“仪式感”同样是神圣庄严而富有深刻内涵的,绝不是浮于表面、走马观花的“形式感”。《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是中华儿女最自然、最朴素的情感。其实质内涵是深刻而丰富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的结合。在爱国主义教育中,那些不着眼于固本培元、凝心铸魂,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内涵的“形式感”,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

  “仪式感”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内化于心”。仪式一般具有一定的流程,多借助于其他物品与场合来完成,这些“外物”能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演化为“仪式感”,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内化于心”。《纲要》论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时强调,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引导人们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问题。这些深刻认识具有强大的学理基础与丰富的实践内容,让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仪式感”直击心灵。比如对于党史、国史的教育中,在参观烈士纪念馆等活动中的重温入党誓词、默哀等仪式,能让参与的人员接受精神的洗礼,深刻感受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体会爱国主义力量的强大。

  “仪式感”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外化于行”。“仪式感”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内化于心”做到心中有数,而后能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外化于行”达到知行合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处于知行塑造养成的关键时期,“仪式感”的养成应该从青少年抓起。《纲要》提出,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紧紧抓住青少年阶段的“拔节孕穗期”,在广泛组织开展实践活动中培养青少年的“仪式感”。另外,社会各界的代表性人士的较强示范效应会带动爱国主义的“仪式感”培养;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免费开放政策和保障机制为“仪式感”的养成提供条件。重大纪念活动、中国传统节日等富有价值内涵的民俗文化活动,以及对自然人文景观的体验感受等,都能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外化于行”。注重运用仪式礼仪,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培养“仪式感”,强化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营造爱国主义实践的良好氛围,使国人在看到升国旗之时自觉注目行礼、同唱国歌,让爱国主义精神扎根。
发布人:三星月 发布时间:2019-11-13 17:09 收藏 阅读人次:1166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