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见证村风的苹果树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峤山镇党委 杨洪于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感觉写一棵树,要比写一个人难,因为树风雨沧桑地站在那儿,似乎一年里,只为绿叶繁花硕果,稳步有序地走好“树生四季”,所以它也懒得告诉你些什么,所以写好一棵树,你要问许多人关于老树的历史、故事,然后去探寻一棵老树身上你最由衷欣赏或爱慕的点,最后精心地把它写出来,方才了结了你与一棵树的深缘。

  2019年的秋天,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峤山镇陈家沂水村,遇到近百棵60高龄的苹果树时,便有一种遇到一群“忘年交”的感觉。听着柳主任和村民讲述这些种植于上世纪50年代的苹果树故事,我由衷地对这些苹果树生出敬意,对这个村淳朴的村风生出敬重。

  但是当我动笔写这些苹果树时,就像是跟彼此心惜的姑娘告白,你有强烈的表达诉说欲望,却总是怕自己言不及义。柳主任给我发来了春夏秋冬的苹果树照片,甚至给我发来了他的作品《来生,做一棵苹果树》,多次催促我写一下这些苹果树,再不提笔,倒是对不住这果园里的“贤者森林”和柳主任热情的“介绍”了。

  所以,趁着周末的下午,我悄悄地来到这片果园,看着料峭寒风下粗壮的果树,望着满脸褶皱拄杖而立的村中老人,听着满口“荤话”却勤劳忙活的中年男人……这些冬日寒风中的形象、声音、色彩深深打动着我,似乎一下子唤起了我对乡村的那份深情与敬重。

  在莒北走访过很多村庄,也听闻过许多珍稀的树木往往因为个别村民的一己私利而被砍或者被伐,但这些栽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果树,虽然一直隶属于村集体,但六十多年来,即使看护人伴随农村改革变为承包人,承包人也换了好几代,但这片果园都始终被村里人照看的很好,鲜有被砍伐。

  所以在枯叶纷飞的果园中,坐在一棵果树下,我对这些60多年苹果树竟然莫名的心生羡慕,作为村集体经济的产物,我羡慕他们在60多年的时光里,见证并记录着中国乡村发展的变迁,并能幸运地生存下来,依旧见证着当下中国乡村的振兴;我羡慕他们在一代代村民的呵护成长下,每年还能以两千多斤的“硕果”带给村民甘甜与丰收。当然,最贴近乡间实际的,是这些果树,见证着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可能,见证着这个村淳朴善良的村风。

  所以,甚至有些急切的希望,这些六十多年的苹果树能多结些苹果,最好能砸在那些村集体经济发展调研者的脑袋上,也让这些抓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学者们获得“地球引力”般的村集体经济发展哲学。

  考虑这些业务性工作,不是这真切的乡村景象最能打动我的。行走在尘土飞扬的果园地里,我忽然觉得,没有比乡村更能唤起我的中国情怀了,想起最近热播的《希望的大地》片尾曲《我们的荣耀》歌词“要不是隆隆的时代号角,我会在平凡中变老……谢谢人生与艰难为伴,才让我挺身说道,我来了……”

  在隆隆的时代号角中,从一个渴望走出“大山”的农村“瓜娃子”,又回到村里担任“选调村官”,站在这片六十多岁高龄的果树下,站在让人不惊而惧的三十岁路口,总想写下点什么勉励自己,又觉得有什么值得好写的呢?

  猛然想起,南非著名的生物学家、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悉尼·布伦纳在伦敦大学演讲时,坐在前排的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布伦纳先生,你今天能从生物学的角度,向我们讲一讲为人处世方面的一些经验吗?”

  这个问题令布伦纳始料未及。但学识渊博的布伦纳微笑着对提问的同学说:“当然可以。”

  接着,他反问这位同学:“如果你走进一片苹果园,凭肉眼你能很快找出园中最粗的一棵苹果树吗?”

  这位同学想了想,然后摇头回答:“这似乎有些困难。”

  布伦纳说道:“其实并不难,那棵结果最多的苹果树,一定是最粗的。”

  “这有什么诀窍吗?”有听众马上问布伦纳。

  布伦纳提高了声音:“因为地球上的生命是个相互连通的整体。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每个个体都是地球能量的载体和流通的管道。只有自己的能量输送出去了,才会有更多的能量补充进来。所以,我们就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苹果树结果的初期,有些果树长得又粗又壮,但因结果少,几年后就被结果多的果树超过了。只有那些愿意奉献自己能量的苹果树,才能得到土地的能量回馈,从而长得更加粗壮,结出更多的果实来。”

  我想,这是站在这片满栽着六十多年高龄苹果树的果园,站在三十岁的人生路口,能给自己的最好勉励。
发布人:莒忞 发布时间:2019-11-26 09:39 收藏 阅读人次:28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