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整治“景观亮化工程”过度化等“政绩工程”、“面子工程”问题的通知》,要求把整治“景观亮化工程”过度化等“政绩工程”“面子工程”问题纳入主题教育专项整治内容,深化学习教育,抓好自查评估,认真整改规范,加强督促指导,从严从实抓好整治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脱贫攻坚等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也频频出现。据媒体报道,在不少贫困地区存在着重“面子”的扶贫工程,“文化遮羞墙”“山体喷绿漆”“喷漆做旧”“砸钱堆样板”等经典造假作品让人瞠目结舌。这类“面子工程”往往不从实际出发,看似“高大上”,却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产物,折射出的是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之坏毛病,不仅造成国家财力和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且助长弄虚作假、奢侈浪费的不良风气。
一个地方搞建设本无可厚非,但倘若搞建设的目的,不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而是为了做表面文章,搞“盆景”弄“遮羞布”,以达到“看上去很美”的效果,反而丢了“面子”。民生工程不该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应是充分考虑群众需求的“老黄牛”。各级党员干部要将人民利益放在心上,一心一意为民谋福祉、千方百计为民解忧愁,不把时间、精力、资源花在“面子工程”上,而是将“好钢”用在刀刃上,让盲目求快、急于求成、不重实绩的项目落不了地,才能根除这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
“面子工程”看似“面子”问题,实则“里子”问题,事关政绩观、群众观、选人用人机制等深层次考量。没人愿意给上级留下“没成绩”的坏印象,因此,在等不及的心态下,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显绩”自然比成效缓慢的“潜绩”更受欢迎,于是乎,一些不那么实用的标志性建筑、形象工程、景观景点油然而生。针对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必须一查到底,不留“面子”、不搞“下不为例”,严厉追究相关责任人,同时探索建立“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差异化考核体系”,扎牢制度“篱笆”,通过严惩敲响警钟,让质朴的民生工程实至名归。
事实上,倘若干部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把工作做好、抓实,对存在的问题早挖掘、对群众的诉求早回应、对上级的部署早落实,又何须用“假把式”“花架子”回应上级的要求,“面子工程”也就失去了可滋生的土壤。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主题教育中,将“面子工程”作为需要检视的问题、需要整改的内容,真正为群众打造“百年工程”“放心工程”,我们党才能持续获得群众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