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释放引才留才“放大镜”效应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人民政府金口街道办事处 李晶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济济多士,以兴大业。”人才乃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也是一个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资源。近年来,许多城市纷纷投入了“人才争夺战”,从政策革新到环境优化,从学校“海纳百川”到企业“招贤纳士”,着力打造人才集聚洼地,占领人才发展高地。然而,仍有许多地区成效不佳,苦于人才危机,却又力不从心。若想赢得“引才”“留才”两张优异成绩单,就要充分发挥“放大镜”效应,既要站在人才的视角,看到更多问题和短板,也要利用“聚光”作用凝聚人才向心力,形成发展合力。

  “内外兼修”“软硬同抓”,夯实基础保障,扩宽改革之路。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是最有力的人才“吸铁石”。不断夯实基础建设,持续推进改革创新,人才便会“闻香而来”。有些地区硬件条件不够好,不能提供快捷便利的生活“基调”;有些地区文化融合度不够高,外来人才缺少归属感;还有些地区虽然高校云集,大学生遍地,但人才利用率不高,人才流失率较大,导致人才数量总在“贫困线”徘徊。这就需要透过“放大镜”来扩视野、找差距、寻短板。在把握大发展方向的同时,还需探索人才所求,满足人才所需。既要提升城市“颜值”,做好“面子”建设,也要丰富城市“内涵”,挖掘“内生”潜力;既要鼓励创新创业的外在动力,也要激发市场经济的内在活力;既要强化基础设施硬保障,也要提升公共服务软实力。只有城市教育资源齐了、医疗服务多了、营商环境好了、自然风景美了,才能吸引更多人才驻足,正是“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纵横兼顾”“上下同心”,凝聚文化力量,铺厚惠才沃土。人才结构是多层次的,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技能型人才,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型人才,还有”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人才需求也是多元化的,既需要实实在在的物质保障,也需要文化互融的精神支持;既有为了兼顾家庭而求稳求实的,也有为了实现价值而求新求变的。在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环境中,引才容易留才难。人才的稳定性来自纵向落实惠才政策给予的“安全感”,也来自横向融合多元文化凝聚的“归属感”。只有铺厚政策“沃土”,将人才“植入”不同深度,再以“放大镜”“聚光”作用让多层次人才的不同文化得以融合,才能实现留人又留心。如果留得住人留不住心,那么政策初衷和现实之间会产生落差。要让政策真正“打动人心”,则要强化其针对性和匹配度,为不同学历、不同专业、不同年龄的人才提供不同的就业渠道和创业指导,为不同需求的人才群体提供不同的优惠政策。既要创造与人才相适的就业大环境,也要引导适应市场的人才培养方向;既要海纳百川接受外来文化,也要凝心聚力引导文化融合。提高人岗适配度,增强文化凝聚力,人才方能在安居乐业中驻守一城、建设一方,正是“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

  “以点带面”“以小见大”,人才红利促发展,发展优势聚人才。“致天下之治者在英才。”一个城市的竞争力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力。一方面,引进一个人才,办起一个企业,兴起一个产业;另一方面,引进一个项目,创造一次发展,吸引一批人才。人才发挥“以点带面”作用,产业才能更多汇聚人才,才能更快推动“以小见大”的发展成效。实施人才发展战略,需充分利用“放大镜”效应打通发展优势与人才红利的有机“循环渠道”。既要用“放大镜”找人才、聚人才,也要用“放大镜”发掘人才潜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既要以人才“做大”产业,也要以产业“扩大”人才。首先,立足本地产业优势,围绕重点产业,引进一批带技术、带资金、带团队的项目,充分发挥产业和项目的人才吸附效应,为更多人才提供扎根当地的“沃土”。同时也要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和产业,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专业人才和本地在外相关产业人才列为重点招引对象,通过出台合理优惠政策,提供充分保障支持,解决后顾之忧,进一步提升人才汇聚向心力,强化城市发展合力。以“产业链”打造“人才链”,以“人才集群”催生“产业集群”,推进“以人才促发展,以发展聚人才”的良性循环,正是“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当下许多地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充分释放“放大镜”效应留人聚才,能让好建设、好环境、好政策、好文化等发展优势惠及各行业、各类别人才,也能汇聚人才资源,凝聚群体智慧,形成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以人才红利厚植发展优势,助力当地高质量发展。
发布人:李晶 发布时间:2019-12-18 10:04 收藏 阅读人次:366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