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从《韩非子•显学》悟人才“流动”之道

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委办公室 陈倩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出自《韩非子·显学》,说的是人才的成长就要像“万丈高楼”般“平地起”,多深入基层、了解一线。基层人才成长固然重要,但体制机制改革也要为人才流动搭建横向流动桥梁、纵向发展阶梯,确保人才能“动起来”,也能“向上升”。

  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的改革是在党的全面领导下的重要选择,《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各地区着力构建合理、公正、畅通、有序的社会性流动格局。为经济高质量提升提供坚实支撑,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内在属性,也是政府与市场“两只手”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为社会和谐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流动基础、流动活力、流动空间。

  破除“全闭环”弊端,构建就业流动“大格局”。部分地区支撑城乡融合发展的各要素仍为“单向”流动,劳动力“输入”“输出”不匹配、不平等,存在“阶级固化”思维积弊、流动性“弱化”、劳动力市场结构混乱、治理能力不高情况。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稳步有序发展,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性流动。要相向倾斜社会性流动领域政策和资金,统筹发展各类“密集型”产业,整合生产资源,特别是调整优化第三产业“饱和”“半饱和”劳动力,缓解总量分配与结构性差异问题。要发挥制度优势提升城乡法治保障,严把“流向口”和配置“流动域”,在“多元”流动、均衡发展的前提下突出“高精尖特”成果转换,互学互鉴、协调流动。要抓关键环节“小切口”试点先行、组织有力,厚植创新创业意识,加强科技“赋能”和宣传造势,释放流动红利,增加流动机会、保障流动质量,为全面改革壮大经济发展动能。

  善用“两只手”调节,助力公共服务“均等化”。就业歧视、就业限制会引发劳务纠纷,教育资源优惠普惠难以全面“铺展”,农村基础教育保障问题等也亟需“根”“本”解决。要充分考虑群众现实需求和关键问题,以“人”为本深化全面改革,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要在遵循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分别引领和引导,实现社会效应的不断辐射和个人价值有效“迁徙”。要基于政策导向和多元理念,健全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扩大社会服务供给,加大交流力度,推动人才吸收和利用“挂钩”,避免户籍、用人制度“局部空转”。要针对劳动力人才群体特征、特定需求开展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为困难群体和一线人员提供合理有序的流动红利和公平平等的社会支持,避免服务“壁垒”和出现劳动力冗余,提升精准化服务质量,推进服务均等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注重档案信息化建设,软、硬件工程建设并举,加强民生类档案信息化和电子信息资源建设,完善“异地查档”“一网通办”服务具体措施。

  坚持“订单化”对接,打好评价激励“升级战”。我国拥有9000多万党员、亿万人才,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就要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劳动的激励机制,自主选择、扩大空间。要打破“统包统揽”评价机制,调节纵向流动趋缓,杜绝“唯学历、唯资历”“一刀切”评价标准和办法,把不同职业、层次人才需求“无缝对接”到不同岗位上,完善津贴政策、等级晋升制度,增加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比例,科学研判、公正评价专业化人才。同时,要引导树立正向激励“风向标”实现自身发展,见贤思齐、学比赶超,积极拓宽认定渠道,激活人才活力,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拓展社会性流动空间必须给其以发展空间,各地区《英才行动计划》《人才新政》等“培苗”引育工程项目越来越多,支撑技能人才教育、培训配套设施也日益完备,要切实激活存量、扩大总量,不减“回潮热”。另外,要把从严管理相统一评价激励机制,把责任抓实、工作落实,行之有效、系统完备,把能干事、肯干事、干成事的人才真正发挥作用,防止德不配位、才不匹配的资源浪费。

  强化“摘穷帽”保障,画好民生兜底“精准像”。“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自然条件薄弱、经济基础较差、致贫原因复杂,国家下大力气推进教育、就业、生活等精准脱贫,贫困人口由2018年的172万减少到今年底的43万,贫困发生率由8.2%下降到2%,力求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要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加速市场化运作“造血”、社会保障“输血”的社会性“血液”流动,利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探索出有抓手、可推广的试点,保“起点”、落“实点”,提高“平均值”。针对特殊贫困群体,要普及社会救助保障托底功能,加快农村低保和扶贫政策“多元”衔接,应保尽保、应兜尽兜。社会保障类公共服务需求要主动认领、“开门”寻策、“上门”服务,高度重视落实社会救助申请,按需按标提高低保优抚“合格线”,全方位、多手段稳步实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社会保障长效机制。要优先保障、优先安排、优先实施扶贫相关工作,及时跟进对接民生领域脱贫进度,特别是“新增加”“新清退”“长期性”要明确划分、精准识别、精准“滴灌”。打好脱贫“歼灭战”,要走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脱贫之路,靠成果转化转变思路,资源开发整合,销路转换有力,攻坚聚焦,一个都不能“掉队”。
发布人:不忘初心的mirror 发布时间:2020-1-6 08:51 收藏 阅读人次:437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