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11日晚播出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第十场比赛中,参赛选手姚轶滨走进四川大凉山,采访坚守大凉山23年的彝族列车长阿西阿呷,带回了“小慢车”的故事。节目中的“小慢车”指的是四川大凉山深处的一趟非常特殊的绿皮火车,说她“小”,是因为这趟车全程只有三百五十三公里;说她“慢”是因为中国高铁一个小时就能跑完的车程,这辆车却要朝发夕至地跑上九个小时。
“小慢车”虽然又小又慢,但却是当地百姓的“生命线”和“希望线”。当地山路崎岖,火车是极其重要的交通工具。有些人坐着“小慢车”去结婚,有的人坐着“小慢车”去走亲访友,有的人坐着“小慢车”去上学,有的人坐着“小慢车”去赶集,甚至有的人就出生在“小慢车”上。当地的人们通过“小慢车”走出大山,见到了山外面的世界,视野更加开阔,又通过“小慢车”回到家乡,带回来外面世界的好东西,实现山里山外的互联互通。
其实,不只是四川大凉山,在全国各地,尤其是比较偏远、高铁还没有延伸到的地方,这样的“小慢车”还有很多,也更加重要。如果说高铁是今天飞速发展的中国的大动脉的话,那么“小慢车”它就是毛细血管,为中国最细小的细胞组织提供营养,维持生命。虽然,我的家乡也有“绿皮火车”,但我的家乡在平原地区,公路交通也很发达,所以家乡的“绿皮火车”并不如节目中“小慢车”承载那么多的功能,且将要被新修建的高铁取代,沉淀在我的记忆深处。所以当我通过节目,看到大山深处的“小慢车”的时候,仍然被“小慢车”所蕴含的精神所感动、所震撼,得到很多启示。
山里“小慢车”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经济上讲,山里“小慢车”并不盈利、亏损严重,“铁路总公司每年要为慢火车提供的亏损补贴是一千多万元”。但“小慢车”是山里人的“希望线”“生命线”,运营好“小慢车”,就能温暖民心、赢得民心,这是比“经济账”更大、更重要的“民生账”。和山里“小慢车”一样,那些耸立在高山峡谷的桥梁、那些擘画在荒原戈壁上的公路、那些为了几户人家翻山越岭修筑的输电线路,都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都体现了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都体现了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价值理念。有这样的制度优越性在,我相信精准脱贫一定能够成功,“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山里“小慢车”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山里“小慢车”用“慢工”干好了“民生细活”,承载了“复兴伟业”。干好民生工作既要像高铁一样快,立行立改,雷厉风行,不拖延任何一件小事,也要像山里“小慢车”一样“慢”,保持耐心、拿出细心、耐得寂寞,静下心来深入基层,慢慢听取群众意见,慢慢地解开群众心里的疙瘩,认真琢磨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拿出“慢工”把每一件民生小事“磨好”“干好”,以滴水穿石之功积累起群众对党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