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于书香中撷取几分精神

北京市门头沟区委组织部 柯尊超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前段时间,一位笔友赠了我一本诗集,欣喜之余,认真拜读了几篇。过了几日,这位笔友问我“读了吗?”我方从繁冗的工作中回过神来答道:“只读到第八篇……”当时真是满屏尴尬。

  相信有很多人同我一样,记不清是从何时起,便很久未静下心去读一本书了,秉烛读诗歌的逸致不再,通宵看武侠的劲头也一去不返。仔细思量其中的原因,日常事务忙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还是没有了以前那种读书的耐心和热情,缺少了书香中的几分精神。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但精神不会遗传,不会与生俱来,很大程度上要靠后天的熏陶和培养,读书便是一个重要渠道。从西汉文学家刘向“善读之可以医愚”,到宋代书法家黄庭坚“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再到明代诗人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正是由于他们把读书当作一种习惯、一种享受、一种境界,才成就了他们大家的风范、独有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是酷爱读书的,一直以来都把读书作为最大的爱好。在梁家河时,他“带一箱子书下乡”,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成为领导干部后,他坚持“读书即是立德”,紧紧“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从传统经典到世界名著,从科学著述到社会民生,他涉猎了“能找到的各种书籍”,时隔多年仍对其中的精彩章节、隽永文字记忆犹新,并从中悟出了生活真谛。

  正是这种博览古今、博采众长、博闻强识,使得习近平总书记的著作字字深入人心、处处充满精神:《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励志精神,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习近平在正定》是为民精神,是“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摆脱贫困》是革命精神,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之江新语》是创新精神,是“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实干精神,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诚然,读书积淀不是一日之功,于书香中撷取精神也非易事,需要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格局,潜心修身,砥砺而行——

  修得一个“静”字,“读书未必在人前”。读书生活,除“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切磋,更需静下气来、耐心琢磨,于艰苦跋涉中“上下而求索”。在今天市场经济的“名利考验”、网络时代的“电子干扰”下,以往的“书香门第”“室雅兰香”正经受严重冲击,“丝竹乱耳”“案牍劳形”却变得习以为常,更需要我们守心以纯、守正以安,在繁杂里固守内心的宁静,在墨香中安顿心灵的家园。

  守得一个“勤”字,“莫向光阴惰寸功”。今天的读书,早已跳出竹简、纸张等载体,“网读”“听播”等古人从未见闻的方式,也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但不论何种途径,都不能放松“少年易老学难成”的警惕,都要有“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发奋。想想孔子“韦编三绝”、匡衡“凿壁偷光”,或者青年习近平读书的环境,今天的条件是何等优越,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倍加珍惜、惜时而作?

  持得一个“活”字,“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些人读书,谈到四书五经头头是道,问起经世济民则不知所措,脱离实践使然。读书客观上是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须联系实际、知行合一,既会“巧读”,读得实、读得深,向实践求知,问计于基层、寻策于群众;又会“巧用”,把所知所学运用于实践当中,在耳闻、目见、足践之中形成正确思路,作出科学判断,推动改革发展,升华精神境界。

  恰逢世界读书日,请带着虔诚和初心来读书吧。于书香中,既感受“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厚重,也荡起“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豪情;既养成“繁华幻梦终是空”的淡泊,也笃守“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坚定!
发布人:左岸的咖咖 发布时间:2020-4-22 13:52 收藏 阅读人次:7949

初审:吴晓 编辑:亦风 责编:李一画 回复

1不忘初心的mirror发布时间:2020-4-22 14:48


在耳闻、目见、足践之中形成正确思路,与书香厚重、豪情、淡泊、坚定中品悦初心

引用 回复

2左岸的咖咖发布时间:2020-4-23 19:10

既感受“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厚重,也荡起“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豪情;既养成“繁华幻梦终是空”的淡泊,也笃守“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坚定!

引用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