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文汇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switch_blind!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首页
党建
组工
榜样
服务
互动
课堂
专题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拒绝组织挽救”是侥幸心理在作祟
山东省日照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陈常国
共产党员网来稿
分享
打印
纠错
请先登录
x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日前,经安徽省委批准,安徽省纪委监委对萧县县委原书记王共伟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调查。此时,距离王共伟在2019年10月21日落马,已经过去了大半年的时间。
纪检部门点评:王共伟身为党员领导干部,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漠视党纪国法,对党不忠诚不老实,一再拒绝组织教育挽救,处心积虑对抗组织审查。
在落马官员中,对抗组织审查者大有人在,但用“拒绝组织挽救”说法的不是很多。该表述意味着组织对涉事干部“良苦用心”“苦口婆心”,但终因这些人“侥幸”心理作祟,摆出“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好像很“冤枉”、很“委屈”的样子,把组织的挽救当成组织跟自己“过不去”,实则“大错特错”,最终辜负了组织的期待,走入了无可挽回的境地。
据了解,各地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问题官员”中,“拒绝组织挽救”的王共伟并不是个案。安徽省马鞍山慈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原书记兼管委会原主任郎平被“双开”,其处分通报中,就提到了郎平“多次拒绝组织教育挽救”;安徽省委原委员、省交通运输厅原党组书记、厅长施平被“双开”,其处分通报中,也出现了“辜负组织信任,拒绝组织挽救”的说法。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我们党对待犯错误同志的一贯方针,也是党的纪律处分工作的重要原则。然而,从近几年查处的一些违法乱纪、腐败堕落案件看,被调查当事人因心存侥幸心理,不是避重就轻交代、就是“三缄其口”不言,信奉“坦白从严,牢底坐穿”的错误思想,认为只要缺乏人证、物证或证据不齐全,用“打死不认账”的方式来应付调查审查,或许能逃避法律。其实,这是错误荒唐的做法,一旦证据坐实,只能加重罪行,最终“鸡飞蛋打”,追悔莫及。
“严管就是厚爱,监督就是保护”。一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组织和纪检监察机关在工作中都始终坚持着严管厚爱相结合,随时提醒,全面监督,并精准科学、严谨慎重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做到让问题干部能早醒悟、早“勒马”、早改正,防止“从量变到质变、积小错为大错”,最终酿成“大祸”。
培养一名干部,组织的付出无法用金钱来衡量,每一名党员干部组织都特别关爱、珍惜,教育挽救干部更是组织重要的工作。在调查审查过程中,对违纪违法的党员干部苦口婆心规劝,伸出援手“拉一把”,充分体现了组织的“良苦用心”。然而,一些违纪违法党员领导干部,把组织对自己的“救赎”置若罔闻,甚至大使“羁绊”,致使屡屡“错失”组织挽救机会,最终让自己迈进深渊、身陷囹圄。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侥幸心理害死人。一方面,问题干部要抛掉侥幸心理,正确对待组织的“挽救”,如实向组织交代,真心悔过自新,争取组织宽大处理。另一方面,党员干部克服侥幸心理,管住嘴、握紧手、守住腿,严防“第一次”“小意思”,把“侥幸”消灭在萌芽状态。
贪如水,不遏则滔天;欲如火,不遏则自焚。党员干部最好的“挽救”是“自救”,挽救自己、自我拯救,切实树立“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红心永驻、气节长存,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的好干部。
发布人:
日城文
发布时间:2020-5-13 09:50
赞
0
收藏
阅读人次:7800
初审:安可欣
编辑:水见文
责编:李一画
我要留言
请先登录
x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有奖调查
使用说明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