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写材料不宜过分激动

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委组织部 吴俐君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日,共产党员网出现一个有趣的观点PK:写材料该不该激动?这勾起了我大学时期参加辩论赛时那股“三寸不烂之舌”的热劲儿,参加工作近两年,作为一名组工“萌新”,也斗胆在此谈谈个人想法和意见。

  认真拜读了正方一辩江苏戚小强老师《写材料是要激动的》,反方一辩福建郭素娇老师《写材料是不宜激动的》,正方二辩四川李明泓老师《写材料还是应该激动》,以及中立选手安徽刘斌杰老师《写材料的“宜静宜动”》等精彩辩论文章,正方辩友们的立论十分精彩,值得学习,但我方认为写材料还是不宜过分激动,理由如下:

  写材料不过分激动才能平心静气、循序渐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起草文字材料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工作,需要“笔杆子们”沉下心来,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收获,方能平心静气地娓娓道来。正方二辩将“激动”等同于“对工作的热情,对事业的热忱,对人民群众的热爱”,我认为是不妥当的,热情、热忱、热爱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而激动则是由于受到刺激而感情冲动,激动有时并不理性,过分激动还会产生不良情绪。所以,作为一个材料工作者,日常还是少些“激动”为妙,多些热情、热忱和热爱是可以的,因为只有我们对工作对生活对人民有情、有爱、有热,写出来的文字才能有温度、有力量、有魅力。

  写材料不过分激动才能思路清晰、庖丁解牛。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头脑容易不清醒,思路就会不清晰,这样怎么能写好材料呢?写材料实际是用语言与人交流,如果思路不清晰,东一句西一句说话不着边际,便没有人能看懂和理解。先秦有位叫丁的厨师,虽解牛十九年,但到筋骨交错之处,还是会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小心谨慎地分离骨头和牛肉。写文章就好比“庖丁解牛”,若是激动到头脑不清醒,在关键之处便不能精准放慢动作、理顺文章结构,写出的内容就杂乱无章。所以,材料工作者不宜过分激动,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清晰的思路,才能做到行文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写材料不过分激动才能内容详实、有血有肉。俗话说:“满壶全不响,半壶响叮当。”容易激动的人,往往不够沉稳,因为一点小成就“受到刺激而感情冲动”,一知半解后,不会继续深入研究,挖掘更多详实数据,最终写的材料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基层工作近两年,我发现自己正从容易激动逐步走向沉稳,以前因为一个小的材料得到领导或者同事的肯定,便会激动不已,继续工作时那股全力以赴的冲劲也因激动而有所减退。后来,在不断的工作总结中,我意识到要想写出内容详实、有血有肉的材料,除了读万卷书、学深悟透理论,还需脚踩泥土、反复深入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磨炼中丰富阅历、充实数据,决不能激动浮躁“中途断火”。否则,就会成为“纸上谈兵”的赵括、“虚谈废务”的两晋学士,整日不切实际“傲慢空谈”却沾沾自喜、目中无人。

  写材料不过分激动才能淡泊名利、健康向上。现实中,有一些材料工作者过于功利,他们就像“爬虫”,一心把材料写作当做“升迁捷径”,甚至不惜占用或者践踏别人的劳动成果。这样的“功利者”一旦获得一定成效,会表现得十分激动,认为自己离想要的“成功”更近了一步,此后更将团结协作、共同进步视为个人向上爬行的“绊脚石”,一意孤行、沽名钓誉。所以,写材料还是应该少些激动,摒弃利欲熏心、歪门邪道,时刻保持一份心如止水、淡泊名利的境界,以“一身正气”立于天地之间,才能引导自身脚踏实地、健康向上。
发布人:励志如冰 发布时间:2020-5-19 08:42 收藏 阅读人次:6155

初审:繁星星 编辑:余元潇 责编:亦风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