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经济界委员联组会时指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是我们党对人民、对历史的郑重承诺。”“我们要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越到最后,越要咬定目标不放松,把握好脱贫攻坚的“大小多少”,把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
让“小”平台化身“大”课堂,“多”些专业指导、“少”些空洞说教。扶贫干部的工作水平、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到脱贫攻坚工作的成效。特殊时期,要创新“线上平台课程+虚拟空间研讨+线下实操模拟”的“O2O”互动培训模式,依托党员远程教育平台,结合本地脱贫攻坚具体实际,围绕医疗保障、创业就业、乡村振兴、易地搬迁、作物培育等多方面开展培训。通过邀请行业部门骨干和扶贫领域专家开展远程专题授课、学员进行线上虚拟结构化研讨、参与能力实操训练和工作案例推演,不断提升扶贫干部专业素质,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智力支持。
让“小”产品变成“大”产业,“多”些地域特色、“少”些千篇一律。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来到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的直播平台前,点赞“小木耳、大产业”。在全国两会召开前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大同云州区考察时说,“黄花也能做成大产业,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要保护好、发展好这个产业,让黄花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草’。”“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做好产业扶贫,必须要找准本地特色,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充分挖掘本地资源,积极对接市场需求,把小产品做成大产业,真正让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让“小”队伍发挥“大”作用,“多”些松绑减负、“少”些层层加码。驻村第一书记是脱贫攻坚一线重要的生力军,对带领贫困村脱贫致富起着关键作用。但由于个别地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现象存在,使得一些驻村干部整天忙于开会报表、应付检查,常常“分身乏力、办事无力”,有人就此给第一书记编了个顺口溜:“书记,书记,没时间扶贫,只剩书书、记记。”要进一步落实基层减负制度,从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把“文山”搬走、将“会海”填平,让驻村干部从形式主义中释放出来,扔掉“包袱”、轻装上阵,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实在在的工作当中。
让“小”故事传递“大”能量,“多”些示范带动、“少”些恶意炒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要大力宣传基层扶贫干部的典型事迹和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通过微电影、评优评奖、分享交流等多种形式,讲述扶贫干部和贫困户真实的、感人的、鲜活的脱贫故事,推广脱贫攻坚中切实可行的好政策好经验好做法,以点带面,进一步转变部分贫困群众固有的“等靠要”思想,充分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增强贫困群众参与脱贫的热心干劲,广泛凝聚脱贫攻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