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雨天出行看乡村巨变

安徽省巢湖市人民路小学 朱晓彬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一个雨天,我走在村口的柏油路上,欣赏着如画的乡景。忽然一辆“长鼻子”校车闪着黄灯,停在我不远的地方,几个十来岁的小学生在随车管理员的叮咛声中,撑起漂亮的小花伞,依次走下了校车。雨点儿落在各色伞面上,溅起的水花氤氲成袅袅的雾气,随风轻轻飘散。身着鲜艳校服的孩子们边说边笑,留下了活泼快乐的背影。循着孩子们有节奏的脚步声,我注意到他们脚底崭新的运动鞋一尘不染,鞋底因路面雨水的清洗显得格外锃亮。

  看到这情景,眼前不由自主地浮现起我上学的情景:一条狭窄的土公路在庄稼地里蜿蜒着伸向远方,一位求知的少年无数次地踩着泥土上学,“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经历已是镌刻于脑海深处的难忘记忆。

  小学踩高跷的辛酸

  踩高跷在我们这儿并不是民间技艺和传统风俗,而是小时候一种雨天出行的方式;也并非电视画面上看到的那般精彩,那般喜庆,相反留给我记忆的更多是辛酸、是无奈。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农村人家里一般只有一双胶鞋,是大人们需要时轮换穿的,没我们男孩子的份。当时小学在村子里,雨天我基本都是自己踩高跷上放学。



  一开始觉得踩高跷挺有意思,可没过一会儿,胳膊便酸得抬不起来,脚下也不听使唤了,没办法只好靠着泥墙休息一会儿再接着走。累点能顺利到达倒也还好,“马失前蹄”也是常有的事。特别是雨下得很大的时候,为了避免淋成“落汤鸡”,常常上演“速度与激情”,踩高跷时步子迈得大,节奏比往常快,遇上一个小石块或是一只高跷陷进淤泥里,立马重心不稳,连人带高跷摔了个“狗啃泥”。

  每遇这种情况,只好扛起高跷灰溜溜地跑回家,在家长的嗔怪声中换上干净衣服和鞋子。就这样,小学五年我以高跷为靴,踩过了雨天的泥泞,也踩过了童年贫苦的岁月。

  初中穿胶鞋的苦涩

  八十年代中期,我上初中了。这时,家庭条件有所改善,父母给我买了新胶鞋。刚拿到新胶鞋,我恨不得马上下雨。可好不容易等到了雨天,穿上胶鞋上学时,却发现远非想象中的美好。没走几步,鞋底、鞋帮上沾了厚厚的泥土,根本无法迈步,只好停下来找根木棍剔除或用水清洗,可卸下“重负”没几分钟,胶鞋又沾满泥巴。如此反复,到了学校已是满头大汗、筋疲力尽。

  冬天,人畜踩过的水凼会结冰,胶鞋常被锋利的冰凌扎破,泥水会渗进胶鞋,刺骨的寒冷迅速流遍全身。走路时产生的能量尚能抵御这种寒冷,等到了学校坐定下来,发现脚已冻得麻木,仿佛不是自己的了。

  后来,为了御寒和吸附泥水,在胶鞋鞋底铺些干稻草。也多亏了这些随处都是、经济适用的稻草,我的双脚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不至于在冬日连续的阴雨天里被泡烂、冻坏。虽然沉重的胶鞋磨炼了我的意志,激励了少年发奋求学的志向,但个中的苦涩也杂陈心中,挥之难去。


  三年后,我上了中师,上学的路铺了小石子,学弟学妹们雨天可以穿雨衣骑车上学了。再后来,乡亲们会在雨天集体包车接送孩子上放学。近几年,中央实施美丽乡村计划和脱贫攻坚工程,不仅孩子们上学的资源更优质了,而且政府还购买了校车,建档立卡贫困户完全免费坐车,孩子们上学更安全更舒适更便捷了。

  从昨日的家家篱笆小径到今天的户户水泥大路;从曾经的雨天球鞋寸步难行,到如今的雨天球鞋走遍乡下;从过去的城乡二元结构到现在的城乡一体……逝去的是时光,改善的是人们的生活,不变的是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来源:“共产党员”微信公众号)
发布人:党娃 发布时间:2020-6-9 09:26 收藏 阅读人次:2986

初审:姜桃 编辑:马小哈 责编:文小汇 回复

1和谐幸福美丽家园发布时间:2020-6-10 09:01

雨天一身泥被彻底改变了。

引用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