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从餐桌上窥见老百姓的“脱贫”路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航宇路街道办事处 樊蓉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亚伯拉罕·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他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到,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而生理需求中最基本便是吃饭。

  提到“吃”,中国人绝对算得上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人在饮食上更是苦心孤诣,创造出品式多样、四季有别、美轮美奂、情趣雅致的独特的风味人间,在世界饮食文化历史上独占鳌头、大放光彩。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吃得饱”“吃得香”“吃得好”三个阶段。

  吃得饱。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尚不发达,社会物资匮乏,老百姓整体生活水平偏低,人们对饮食的要求就是要吃饱。那时候人们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萝卜、大白菜一度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菜,炒菜没有油水。红薯、玉米、南瓜汤更是餐桌上的“常客”,没有正儿八经的主食,吃一顿饱饭便是最大的满足。

  吃得香。改革开放至二十一世纪。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国民经济迅速腾飞,社会物资极大充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人民对饮食的追求不断攀升。老百姓的菜品种类丰富,餐桌上渐渐出现“鸡鸭鱼猪”各类肉食,饮食结构多元化,吃饭讲究“色、香、味”俱全。到上世纪末,人民胃口急剧膨胀,开始大吃特吃,报复性消费,攀比炫耀之风甚嚣尘上,不惜铺张浪费、讲究排场,将美食的视野转向鲍鱼海参,开始了舌尖上的饕餮狂欢。

  吃得好。人们一味地胡吃海喝,各种饮食“富贵病”及后遗症纷至沓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肥胖症患者人数持续攀升,严重威胁到人的生命健康。二十一世纪初至今,人们开始慢慢意识到吃喝要有节制,饮食要讲究粗细搭配、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所谓“吃得好”不仅仅是要品种全、花样多,追求舌头狂欢与刺激,更重要的是要吃得健康、吃得舒服。人们开始克制肉食的摄入,渐渐开始寻求食物养生之道,于是“饥荒年代”的野菜、五谷杂粮再次亮相。中国人的健康观念由此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从人民群众的餐桌上我们也能感受到祖国的不断繁荣与强大,看到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过程,老百姓的生活也由物质方面向精神层面不断扩张,新时代的中国人民对“幸福指数”有了全新的理解——既要吃得饱,吃得香,又要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出幸福感。
发布人:蓉儿 发布时间:2020-7-3 10:55 收藏 阅读人次:3510

初审:钟辉 编辑:余元潇 责编:亦风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