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歌轻响,栀子花开,多少个奋斗的朝朝暮暮,终于将人生的小船驶入了这个芳菲如雨的七月。从懵懂青涩的少年到意气风发的青年,转眼已在基层工作将近一年。在扶贫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与贫困户的相互“帮扶”见证了我的成长,“学员”“老师”“领队”的角色也见证了我与贫困户不解的“师生缘”。
当好“学员”,主动融入,坚守初心使命“正确抉择”。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基层工作中我们要保持一颗“学生心”,不仅要随时求教于前辈同事、求教于理论知识,更要主动求教于人民群众。深入基层,提升综合素质、增长知识才干,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的,“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砥砺品质、提高本领。”
作为一名刚刚走出象牙塔的选调新生,在刚开始接触扶贫工作的时候,感觉很多扶贫工作是“花架子”,也认为走访贫困户只是“走过场”,也曾患上脱贫“焦虑症”。可是在一次暴风雨后的走访中,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走访中,贫困户卲大爷带我去看了他暴风雨后的玉米地,我发现部分田地里的玉米东倒西歪,而其他玉米却“站”得很“直”。卲大爷介绍说:“当初我们先用泥土做成胚芽砣培养的玉米苗扎根要深一些,也更容易顶住暴风雨,更容易成活。”“你们现在也是组织在培养你们嘞,好让你们扎深根,成长得更好诶!”卲大爷半开玩笑地说。我突然明白了组织的良苦用心,也更加地坚定了毕业时走选调生之路的“抉择”。一是摆正位置,主动融入,摒弃“过客”思想,主动与基层干部、群众打成一片,接上地气;二是淡化过去,立足当下,不谈昨天的成绩,只专注今天的作为。
当好“老师”,对症下药,结合具体现实“因材施教”。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因地而异,每户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也不尽相同。作为扶贫干部要有老师的“能”,更要有老师的“心”。
作为一名扶贫干部,我们一定要像老师一样。第一,扶贫干部要有老师的能力。扶贫干部要当好“局内人”,不做“旁观者”。作为扶贫干部,我们首先要自己了解政策,不能“一问三不知”,更不能“乱解答、乱宣传、乱作为”。第二,扶贫干部要有老师的责任心。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贫困户户情的差异性,要像老师了解学生一样了解自己的贫困户致贫的症结所在,摸准“脉搏”才能“对症下药”。第三,扶贫干部要有老师的耐心。当前的贫困户大多是农村中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他们了解政策的渠道相对狭窄,对政策的理解能力较弱,这就需要扶贫干部要有一颗耐心,结合贫困户实际情况为贫困户将政策讲透,切实找到符合贫困群众实际情况的脱贫路子。
在扶贫工作中,我竭力为贫困户解答好小额扶贫信贷、到户产业补助、易地扶贫搬迁等扶贫政策。在入户“上课”前也需要向扶贫办工作人员以及驻村领导、同事请教“备课”。在不断的“磨课”中我也找到了“套路”,熟悉了政策,慢慢地成为了一名“合格教师”。特别是在面对这群贫困户“学生”有不同问题的时候,我也能处理得当,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当好“领队”,担当作为,带动贫困群众“志智双富”。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脱贫攻坚从来不是扶贫干部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贫困户自己单方面的战斗。需要扶贫干部发挥带头作用与贫困群众“同频共振”,才能奏响决胜脱贫攻坚大会战的“最强音”。“知屋漏者在宇下”,广大扶贫干部只有深入贫困群众家中,常走田间泥巴路、常坐农家小板凳,在田间地头当好“领队”,充分利用好村集体经济带动、到户产业规划。真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开发式扶贫同保障性扶贫相衔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工作难度大的县乡村,聚焦深度贫困的群众,强化分类施策,着力攻克最后的堡垒,牢牢把握“两不愁,三保障”基本标准。
作为一名扶贫干部,要当好“领队”。第一,着眼于排查解决问题。对照“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和普查指标要求,再次深入排查存在的问题,主动担当,坚持自己能解决的及时解决。第二,着力于思想引导。首先是要将脱贫攻坚以来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对比变化讲给贫困群众,增强贫困群众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认同感。其次是要继续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扩大就业,发展产业,扶起贫困群众的“志”与“智”,从根本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念,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脱贫攻坚最后阶段的要求。在脱贫攻坚最后的关键时刻,扶贫干部要和贫困户一道戮力同心,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奋斗精神共逐“大会战”决胜时刻“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美好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