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山村里的红绿灯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符离中心校 张升平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去年国庆节前夕,一条横穿我村的双向六车道沥青路面的高等级国道竣工了。国道修到了村子里,让村里没怎么见过大场面的村民们大喜过望。公路通车的那一天,村里的男女老幼都不约而同来到国道上,一起见证小村历史上这一最盛大的事件。

  我生活的地方是名闻遐迩的黄淮海平原,千里平畴是她基本的地貌特征,然而,我们村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山村,山不高是事实,地貌凸凹崎岖也是事实。因为特殊的地理,以往的公路都会为了避开这里的小山,不惜绕道而行。相比周边的几个乡村,我们这里路少、路窄,路的质量也极低。村民如果想去市里打工或购物,都要先骑上一段自行车或摩托车行七八里坑洼不平的村路,赶到镇上,然后才能坐上镇里的客运车。这样一来,往往“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既耽误时间,又很麻烦。因为交通的不便,每年山里生产的杏儿、桃儿、枣儿,都会因为不能及时销售而变质、丢掉。

  交通不便,影响的不只是生产和生活。几年前的一个夏天,一个村民刚上幼儿园的儿子,在吃枣子时,不慎把一枚枣核卡在喉咙里,着急的爸妈把孩子送到村医务室,然而两名村医也束手无策,没办法只好拨打120。三十里的路程不算远,但当时正值汛期,通向市里医院的一条县道被洪水冲得坑坑洼洼,等到救护车开到村口,孩子已经咽气了。孩子的夭折当然不全是因为交通造成的,然而在孩子的家人们看来,如果孩子医治及时的话,恐怕就是另一种结果了。

  现在,一条高级公路成了我们村由“养在深闺人未识”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重要拐点,它的建成通车改变了村民们出行的方式,丰富了村民们生活的内容。

  自从国道通车以后,每天晨曦初露或黄昏将尽,小村就开始蠕动起来,无论年轻的还是年长的纷纷都来到国道旁,沿着人行步道慢走疾行,兴之所至时,手脚还舞来蹈去,这一奇观打破了我们村多少年来形成的“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模式,给美丽的小村又增添一笔绚烂的色彩。这种改变既没有谁精心组织,更没有谁专门指导,它的形成是那样顺理成章自然而然。

  有了宽阔的国道,村民们也一下子变得时髦、时尚了。他们说话的语气,行走的姿势,脸上的表情,身上的打扮,待人接物的方式,日常生活的节奏和以往都有很大的改变。可以说,一条路,改变了村民们的生活内容和精神面貌。

  为了安全起见,交通部门在村民们经常路过的十字路口安装了红绿灯,每时每刻,那闪烁变幻的灯光,都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打扮着山村的生活。

  国道通车不久,一条公交路线又马不停蹄地开通了。村民们怎么也没想到在自己的家门口,只要花上一元钱就可以顺利地抵达一座现代化的都市。自从有了这条国道,有了这路公交,村民们去市里工作、去商场购物、去公园游玩再也不要像以前那样辗转而行,大费周折了。孩子去城里上学、老人到市里就医,那方便也是显而易见。

  路通了,路宽了,不只是人们的行走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拉动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繁荣,催生出思想的文明。

  这不,公路刚刚修好,很多开发商就看到了商机,纷纷前来考察洽谈,目前一个物流公司、一个粮食贮藏项目已经洽谈结束,正式进入落实阶段。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们这个古朴美丽的小村,一定会锦上添花大放异彩。(来源:“共产党员”微信公众号)


发布人:党娃 发布时间:2020-7-14 09:21 收藏 阅读人次:2830

初审:吴晓 编辑:马小哈 责编:文小汇 回复

1陳陳发布时间:2020-7-14 10:05


喜欢这篇

引用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