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起,全国正式“入伏”。今年的“三伏”长达40天,许多地方即将进入“桑拿模式”和“蒸烤模式”,人的精神也容易倦怠不振。然而,对于广大基层干部来说,在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路上,更需要直面贫困“烈日”,带领贫困群众扛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锄头”,将美好生活的“种子”播撒在基层的热土,用“苦夏”的汗水换来年底“暖冬”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甘甜“果实”。
坚定信念信心,提升精准脱贫牵引力。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更是300多万名扶贫干部“深耕”一线的执著追求。脱贫攻坚这场大考的“交卷”时间在即,“行百里者半九十”,基层扶贫干部还要继续卯足劲、绷紧弦、拉满弓,越到最后越要坚定必赢的信念、稳住必胜的信心。要坚持“眼观六路”,多在乡间巷道走一走、多去锅前炕头看一看,紧盯基层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一个、整改一个,抵制“虚功”追求“实效”,为贫困群体提供坚实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保障。更要坚持“耳听八方”,听取贫困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建议,要“以小见大”“由点带面”,知其原因、究其根本,及时处理、按时答复,做到解决一个、消除一批,用实绩为贫困群众带来真正的实惠。
创新发展模式,增强精准脱贫推动力。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攻城拔寨决战期,现阶段各地区的脱贫“成绩单”也各不相同,“大水漫灌”的扶贫模式显然会浪费大量人力、财力等资源,而结合当地优势资源“精准滴灌”,制定发展规划、创新发展模式,发挥各地扶贫的“十八般武艺”尤为重要。要强化问题导向,基础设施落后就要在设施布局上“想法子”,集体经济薄弱就要在资源盘活上“动脑子”,教育资源匮乏就要在校地合作上“出点子”等等,要用好调查研究“把脉问诊”,根据地区现状从发展短板上治“已病”,也要把眼光放长远防“未病”。更要突出科学思维,创新方式方法,坚持上下“一盘棋”,“用非常之力,竟非常之功”,把改善地区贫困的现状和长远发展的机制建设相结合,彻底拔掉“穷根”,推动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增长、贫困群体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聚焦群众主体,激发精准脱贫源动力。脱贫成效怎么样,“老乡”说了算,更得看“老乡”干不干。扶贫不扶“懒汉”,通往脱贫致富大门的路有帮扶政策、帮扶干部引导,但打开大门的“钥匙”终归掌握贫困群体自己手中。对于思想认识错位的贫困群体,要注重“精神食粮”的补给,以身边的脱贫典型“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实现从“坐等扶贫”到“主动脱贫”的转变;对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贫困群体,依托龙头企业、能人大户带动等方式,鼓励引导贫困户以订单、务工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对于积极培育产业的贫困群体,给予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让他们摘掉“穷帽子”的同时驶入致富的“快车道”。此外,还要持续强化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提升群众整体素质和职业技能,为精准脱贫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