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当遵循三“不”法则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徐集镇 姚玉洁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肯定他们到边疆基层工作的决心,并对广大高校毕业生提出殷切期望,“同学们生逢其时、肩负重任。希望全国广大高校毕业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广大毕业生应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嘱托,到边疆一线去,到艰苦地区去,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在基层的肥沃原野中绽放“青春之花”。

  面对艰苦环境“不退却”,毕业生要在基层的“风吹日晒”中锤炼优秀品格。基层难比城市的繁华,没有高耸入云的大厦、宽阔平坦的马路,有的只是一望无际的农田、复杂难行的小道。很多毕业生初到基层,往往被住宿条件和工作环境的不如意打消了一部分热情。然而,越是艰苦的环境,越是复杂的条件,越能磨炼一个人的意志。毕业生去基层锻炼不是为了“镀金”,而是为了“墩苗”。切不可一遇困难就打起退堂鼓,而要顶住压力、迎难而上,紧要关头能冲得上去,关键时刻敢站得出来。在最接近群众的地方实干事、干实事。基层的记忆离不开“风吹日晒”,是冒着瓢泼大雨转移汛期受灾群众,是顶着炎炎烈日开展集镇文明创建,是忍着刺骨寒风为贫困户送棉被棉衣,是受着夜晚寒意参与夜巡工作……广大毕业生要在这些“风吹日晒”中锤炼优秀品格,磨炼顽强意志,把历练的根扎得深一些,把手头的活做得实一些,把基层的路走得稳一些。

  面对人民关切“不含糊”,毕业生要在基层的“乡音环绕”中坚定为民信仰。有些地方没有理解“毕业生下基层”的真正意义,过度重视和追求年轻干部的业务能力,导致毕业生做文字工作的时间多,和群众交流的时间少。每天呆在办公室里忙着写材料、报数据,成了“表哥”“表姐”,而非群众的“贴心人”“明白人”。长此以往,如何能让毕业生完全知晓基层的真实情况?如何能真正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广大毕业生应当身入基层,心入群众,面对群众关切不可敷衍了之,而要树立“百姓事,自家事”的意识,在“乡音环绕”中坚定理想信念,培养为民服务的高尚情怀。不自视清高,不眼高手低,要虚怀若谷,心系群众。努力提升联系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把服务群众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考虑群众利益、百姓冷暖,少计较个人得失、一时进退。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同心同德,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面对繁杂工作“不懈怠”,毕业生要在基层的“千头万绪”中培养业务能力。“上头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基层事务复杂繁琐。刚踏出校门的毕业生空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往往忙得团团转,还搞得一团糟。面对这种情况,很多毕业生产生了“本领恐慌”。经济社会在快速发展,基层干部的思维方式、工作能力自然也要跟着发展,否则就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打铁还需自身硬”,毕业生出了校门,不能产生“松一松”的懈怠思想,而要常怀“紧一紧”的发奋念头,培养“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以前是跟着书本学,跟着老师学;现在是跟着工作学,跟着群众学。要在学习中提升个人素质,在实践中培养业务能力,主观上“好”学,行动上“乐”学,把心思用正、把眼光放远,不断积累经验,更好地解决工作中的棘手问题。

发布人:夕小颜 发布时间:2020-7-21 08:38 收藏 阅读人次:2598

初审:严格 编辑:水见文 责编:亦风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