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党员干部不妨多点“土味”

贵州省仁怀市委组织部 向廷玺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土味”一词是当前的网络流行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些俗气、不洋气的事物,诸如土味情话、土味视频一类的。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土味”有着另一番深意。当前,部分群众对党员干部存在“刻板印象”,认为他们深入基层少,了解群众少,“烟酒气”重,“泥土味”淡。诚然,在党员干部队伍中,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够扎实,习惯“坐机关、下命令”,走进基层一线不够,存在官僚主义现象。

  当前的干部队伍中,“三门”干部越来越多,他们大多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吃不得农村的苦,不愿意下乡走基层,和群众打不来交道,工作总是有畏难情绪,“书生气”太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基层实践是培养锻炼干部的‘练兵场’”,“农村是一个大舞台,基层是一个大课堂,农民是一名好老师”。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就应当投身于广袤的基层大地,身上就应当多一点“土味”,当一名群众认可“土味干部”,用实际行动抒写别样的人生芳华。

  多接“地气”,才能上接“天气”。有理想、有抱负、有激情、想干事,理论水平高,但对基层工作如何做却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从家门到校门、再到部门,缺乏基层实践锻炼,这是“三门”干部存在的共性问题。因此,党员干部要把干事创业的目光投到基层,到农村一线去摸爬滚打,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真正去了解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要把农民群众当老师,和农民群众交朋友,在基层一线将自己所学的理论转化成实践,将“天气”和“地气”有机结合在一起,更进一步去了解基层、探索基层,在经风雨、见世面中壮筋骨、长才干,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土专家”“田秀才”“农博士”。

  多走“泥路”,才能走上“大道”。“泥路不走、弯路不选、远路不去”是初到工作岗位上年轻干部的心态,走惯了城市的柏油路,总感觉农村的路又弯又滑。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还有泥路存在的地方,一定是基层最偏远、欠发展的地方,只有深入到最边远的村居,才能了解当前农村发展的薄弱环节,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帮助群众解决问题,找到发展的出路。党员干部不仅要多走泥路,还有多走“小路”,下乡走访调研,村干部往往都朝条件好、基础扎实的地方带,习惯于走“经典路线”,看到的都是一派繁荣的农村景象。想要了解到真实的民情民意,就要不走“寻常路”,往“偏”的地方走、往“远”的地方走、往“险”的地方走,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农村,才能帮助困难群众彻底摆脱贫困,走上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

  多说“土话”,才能打动“民心”。一口普通话让群众感到生疏、感到陌生,总觉得你是在“摆架子、打官腔”,有的地方群众不喜欢听,也听不懂。地方话是农村当地最朴实、最简单、最真诚的语言,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干部常说,“学会讲地方话,你和群众沟通交流就成功了一半。”地方话是乡音最好的体现,它通俗易懂,不绕弯子,是了解群众,打开群众心门的金钥匙,做群众工作,就要用群众语言,不能一味去使用“高大上”的官话、套话,而是要讲群众听得懂的“土话”,把大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把小细节说得清清楚楚。话语相投,思想就能相同,用乡音才能真正打动民心。

  党员干部要多点“土味”,不仅是要接“地气”、走“泥路”、说“土话”,也要吃“土菜”、喝“土茶”,这样才能真正融入基层、贴近群众生活,才能想群众所想、解群众所难,成为一名合格的“土味干部”。
发布人:乡下干部 发布时间:2020-7-30 15:34 收藏 阅读人次:3256

初审:凌晨 编辑:水见文 责编:亦风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