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年轻党员干部要多食“人间烟火”

云南省巧家县委组织部 邱有昆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不食人间烟火,主要用来比喻人有出世之想或诗画立意高超,不入凡俗。人们在谈论某个人不合群、脱离大众或不切实际、与社会脱节时,常常用“不食人间烟火”来形容。现实生活中,很多年轻干部深入群众开展工作时,板凳嫌“脏”、坐不下,菜饭嫌“差”、吃不下,与老百姓工作干不到一块、吃饭吃不到一块,成了典型的不食“人间烟火”。笔者认为,面对新时代、新挑战,年轻干部只有弯下腰沉下心走进群众,多食“人间烟火”,做群众工作才不会有“落差”“温差”“偏差”。

  少些“书生味”,多些“泥土气”,走入基层才不会有“落差”。年轻干部头顶着“光环”下到基层工作,总觉得自己高校毕业,下到基层工作有种“屈才”“受挫”的感觉,心理上或多或少会有一种“落差”。要知道我们到基层是去服务的,不是去“做客”的。要尽快进入角色,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彻底祛除“书生味”,不做“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气球干部”。面对基层党建、疫情防控、驻村扶贫、移民搬迁、信访维稳、乡村振兴……要多一些奔波,少一些矫情。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群众一起摸爬滚打,不断提升与老百姓“打交道”的能力和才干,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不怕吃苦受累,多到田间地头接“地气”,让自己尽情挥洒汗水、大展身手,在敢担当、善作为的状态中发光发热,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才不会有心理“落差”,从而真正融入基层、扎根基层,在基层绽放光彩。

  少些“衙门味”,多些“烟火气”,服务群众才不会有“温差”。年轻党员干部初来乍到,经验尚浅,还不能准确把握做群众工作的“温度”,温度太高,让群众仰视,觉得高不可攀;温度过低,使群众心凉,感到漠不关心。但年轻干部应当在基层这个大熔炉中培养锻炼、直面挑战、迎难而上。不能做工作中不食“人间烟火”的寂寞圣贤,更不能做“衙门味”十足的“官老爷”,而应多进百姓家门、多坐坐群众的“板凳”“炕头”,多与群众面对面沟通,拉拉家常、说说政策、谈谈产业,说群众听得懂的暖心话,沾一沾田间灶头的“烟火气”,真诚地喊一声“大娘”、叫一声“兄弟”,真正把群众当亲人来待,和“家人”融为一体、打成一片,“身入”更“心至”,才能做到服务群众无“温差”,也才能真正走进老百姓的“心头”,更好地赢得群众信赖、得到群众拥护。

  少些“夹生味”,多些“肝胆气”,执行政策才不会有“偏差”。群众利益无小事,能否真正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否真正“接地气”,到最后都要落实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上,而落实到不到位更多地是体现在执行政策到不到位。这个时候,就需要年轻干部对政策吃“透”、吃“熟”,不吃“夹生饭”。然而,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很多干部不但对政策一知半解,而且习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殊不知,长此以往,将会让群众看不到政策“红利”,最后造成群众满意度大打折扣,社会公信力严重受损。因此,年轻党员干部要常带“肝胆气”,时刻体现出扎扎实实、以公为道的工作作风,执行政策一把尺子量到底,不偏不倚、不歪不斜、不左不右;落实政策不跑调、不缩水、不打折,一套标准推进。真正以忧民、爱民、为民、惠民之心将党和国家的关怀送到群众心坎上,把推动党的事业发展和解决群众的问题落实到行动中去,执行政策没有“偏差”,才能造福于民、取信于民。
发布人:归零 发布时间:2020-8-11 10:58 收藏 阅读人次:4671

初审:钟辉 编辑:李一画 责编:礼嘉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