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基层故事

贵州黎平:退休不褪色的李书记

贵州省黎平县委组织部 王明成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李书记退休后,当了4年支书,路通了,灯亮了,村子和谐了,群众的收入也翻了番……”走进贵州省黎平县洪州镇江口村,只要提到“李书记”,群众都会竖起大拇指。

  群众称赞的“李书记”叫李含国,今年65岁,曾是黎平县一名公安干警,因多年警务生涯落下病根,1999年申请病退回家休养。2016年,在党员和群众的推举下,成为了江口村的党支部书记。江口村有156户667人,其中贫困户29户114人。江口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群众思想观念落后,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直到李含国上任后,江口村才“脱胎换骨”。

  抓班子,带队伍,以情“破冰”

  2013年,江口村与侗村2个行政村合并为江口村。并村后办公地点不一,村“两委”办事欠沟通,“并村”不“并心”导致工作推进缓慢。2016年换届之际,两村因支书人选问题僵持不下,不欢而散。了解到工作欠统筹、项目不平均、群众意见大等症结后,李含国忍着病痛当起了“和事佬”。在提出合并办公、统一思想、村集体项目由群众投票决定的办法后,两村才握手言和,李含国也因此被推选为村支部书记。

  要想富,先修路。李含国带着村组干部上山下坡,一边调研公路途经的产业带,一边时不时停下来吃药。“都劝他回去,可他就是放心不下。”组组通项目来了,群众不肯让地,他就去调解;项目资金不够,他就步履蹒跚着跑去找县、镇相关部门对接;群众说天黑不见路,他就去张罗一事一议路灯。

  困难在坚持面前就会低头。李含国上任不到一年,村里3公里组通公路硬化了,寨子建起了价值60余万元的食堂,装上80盏太阳能路灯的夜晚,灯火通明。

  “群众得了实惠,对我们的评价变了,村干部的干劲更足了。”村主任林再国激动地说。

  强经济,兴产业,以股“连心”

  人要脱贫,产业先行。通过调研走访,李含国发现江口村产业无人帮带,空有致富心,却无致富路,产业落地后却只能靠天吃饭。

  李含国立马走村串户,一一登记群众产业发展意见,撰写了《江口村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和《江口村村社合一一体化发展工作方案》,让群众服下了“定心丸”。

  李含国坚持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推动村社班子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并通过鼓楼、院坝、小组会等宣传方式,向群众宣传“村社合一”在整合资源、兴建产业、经营管理、产销对接等方面的优势,还建立了群众分红、合作社、村集体经济7:2:1的利益联结机制,彻底打消了群众顾虑,纷纷加入村集体抱团发展。同时,李含国还利用自己曾经在县城工作的资源,引进了适合本村的企业和产业。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村“两委”组织建成生猪养殖场1个,存栏110头,豪猪养殖场1个,存栏60头,新建油茶种植149亩、茶叶80亩、茯苓190亩、钩藤100亩。同时,还引进了眼镜配件加工扶贫车间,有效带动群众就近就业达260人次,解决了留守老人和妇女的就业难题。

  富脑袋,富口袋,以利“惠民”

  产业引进只是开始,持续发展才是关键。江口村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支部+电商+产业”模式,通过土地流转、返租倒包,不仅将普通群众、贫困户吸纳为社员,还把先进技术、方法带进了各家各户。

  目前,村社合一发展壮大村集体经带动29户贫困户114人脱贫,产业辐射带动社员人均收入2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万元。

  重任在肩,如何止步?今年年初,接到抗击疫情的消息后,李含国转身从战“贫”走向了战“疫”……连年操劳让李含国的身体已经超负荷,可他都不以为意,面对案头一件件事儿,撑着撑着竟走过了4年。

  李书记退休不褪色,带领群众挪穷窝、拔穷根的故事传遍了大街小巷,也深深影响着江口村的年轻人。

  “跟着李书记工作这几年,我改变了浮躁、马虎的毛病,学会了如何跟老百姓打交道,更有了一股对工作一抓到底的劲儿。”江口村安检员吴宏田如是说。

  三伏天,李含国依旧迈步在江口村的大街小巷,嘴里嘟囔着“脱贫只是第一步,下一步要建立长效机制,重点是发展产业……”如何跃出贫困线走向乡村振兴,李含国心里已然有了答案。
发布人:有事干事无事写稿 发布时间:2020-8-21 09:01 收藏 阅读人次:3698

初审:钟辉 编辑:李一画 责编:礼嘉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