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1+5”≠“3+3”中的用人思维

四川省筠连县工业园区监察审计局 徐元金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毛泽东同志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没有优秀人才是用人的难题,然而优秀人才怎么用好也是件值得思考的事件。从“1+5”≠“3+3”这个不等式中,我们或许可以窥得一二。

  “1+5”≠“3+3”,反映的是干部成长先后不等。众所周知,干部提拔使用具有双重意义,既是基于特定岗位的需要,也是对干部过去工作的肯定和褒奖。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每名干部都向往最好的岗位、更高的层级,然而条件相对较好的岗位、更高的职级层次毕竟是有限的。相对而言,一名干部特定知识水平、能力素质、思维理念等,往往决定了其不同的发展走向,也大体能够预判其一定时期内可能达到的职业高度。以此为依据,在制定干部长远规划时,就可以根据干部实际,灵活调整其职业节奏,让其在更为适合的岗位上接受锻炼,又能在合适的岗位上得到认可。比如,作为对某干部的奖励,把他放到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先得到的奖赏是“1”,但当他干得出色时,再给予更大的奖赏“5”;这与先给予较好的奖赏“3”,之后再给予“3”的结果是一样的。

  “1+5”≠“3+3”,体现的是干部使用过程不等。总体来看,我国幅员广阔,市州之间、区县之间、乡镇之间等等,往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条件差异。而且,这种差异程度在越是贫困的地方,表现得越为明显。越是条件相对差的地方,越需要优秀的干部。然而,客观事实是越是表现优秀的干部,越容易往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去;反之,越是表现相对较弱的干部,则越可能到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去。如果这对矛盾处理不好,就可能导致一种不良循环,越是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优秀干部越不容易流进来,改革发展也就可能越来越滞后。因此,在条件差异较大的地区,把优秀干部派往艰苦地方与大胆重用艰苦地方实干苦干、担当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结合起来,形成良性循环,不失为很好的用人机制。

  “1+5”≠“3+3”,体现的是干部使用定位不等。优秀干部配备好的岗位,相对较差的干部配备相对较差的岗位,这看似天经地义,其实体现了干部配备的定势思维。虽然实现了干部使用的相对公平,却可能导致需要优秀干部的地方缺少优秀干部,优秀干部充裕的地方人才扎堆。其思维背后更多地突出了干部奖赏,而忽视了干部使用;而且奖赏的是目标结果,不是价值平台。透过“1+5”≠“3+3”,我们可能打破传统思维定势,既给予干部奖赏时,既可能给予“1”的目标结果和“5”的价值平台,也可能给予“3”的目标结果和“3”的价值平台。具体如何给予,往往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这就可能把那些有价值展现需要的干部,派到更为艰苦、更具挑战性的岗位上接受锻炼,而把那些追求平稳、注重实干的干部放到挑战相对较小的岗位上。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假设,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这既需要各级党组织认真谋划思考,紧密结合具体实际,在统筹地区差异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干部使用的长远规划,既以有效提拔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更统筹使用好相对优秀的干部,为地区协调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发布人:让风吹散我 发布时间:2020-9-3 11:43 收藏 阅读人次:3955

初审:汪青雷 编辑:亦风 责编:文小汇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