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有幸在党校聆听了一堂课,主题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运用科学思维,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授课老师除了对第三卷框架结构、主要内容熟练掌握,对相关实际工作案例信手拈来,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平实言语中透出的自信与坚定。当有学员在互动环节向老师提问,如何克服“学用两张皮”的问题时,老师回答道:“要信!要有对治国理政学深学透的自信,要有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行动指南的自信!”
在理论学习过程中,解决好信心问题非常重要。作为政策理论的“翻译器”“传播者”,党校教师只有对理论自信有深刻认知并能够在讲课过程中较好地输出,才有可能讲得好理论课程,点拨、感染和影响更多的人。同样的,对理论学习有足够自信的党员干部,才能够坚持和贯彻好正确的行动方向,并将习得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实际动力。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少数党员干部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得并不那么“信”:有的是“不真信”,思想存在偏差、学习消极被动,未能与政治理论在价值观念层面保持高度一致,开会表态与贯彻落实“两张皮”;有的是“不自信”,面对错误言论不敢正面斗争、面对质疑批评不能化危为机,将习得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底气不足……“信不足”必然导致“行不足”,倘若不能够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更是无从谈起。
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理论学习不仅要入眼入耳,更要入脑入心,必须在灵魂深处敲响鼓、在思想深处起共鸣。以发自内心的认同支撑起矢志不渝的信仰,将理论知识蕴含的伟大思想力量转化为鼓舞自己干事创业、担当奋斗的不竭动力。
那么,在理论学习中如何做到“信”呢?首先必须做到“内化于心”,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能够在精神层面做到充分肯定、赞成和信服,持之以恒学习和笃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并坚信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指引我们在正确道路上奋勇前进,并成为前进道路上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同时,要做到“外化于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坚持知行合一、真抓实干,切实把学习成效体现到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政策部署和增强过硬本领、推动实际工作上来,做起而行之的实干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
此外,还要做到“敢干敢言”。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办公室中,挂着“敢医敢言”四个大字,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作为党员干部,也应学习这种“敢言”的精神。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错误思潮和不当言论面前还应敢于亮剑、敢于斗争,批评质疑面前应能够据理力争、以德服人。当然,“敢”不是“逞一时之勇”,而是有足够的理论自信作为支撑、有足够的学识才气作为底蕴。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对理论的信仰深度决定着对干事创业的执着程度和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纯度。党员干部学习和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政治上、价值观念上充分认同,在实际行动中一以贯之,提高理论素养、明辨大是大非、把握前进方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充满自信、步履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