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经验案例

用好“四个加法”建设国内一流汇才聚智区

山东省青岛市 西海岸新区工委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国以才兴,业以才立。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近年来,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突出“双招双引”第一战场,精耕国家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区和山东人才改革试验区,用好“四个加法”,着力在引才精准度、产才融合度、用才贡献度上下功夫。截至2019年底,全区人才总量达到6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8.4%,2019年被评为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一、“体制创新+政策引导”汇聚引才合力

  面对人才工作新形势新变化,青岛西海岸新区主动转变战法、改变打法,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整合优化人才政策制度,夯实招才引智工作基础。

  创新招才体制。针对人才引领作用凸显,但人才工作力量相对单薄、工作合力大而不强的问题,坚持从顶层设计破题,率先在国家级新区和全省成立工委区委直属正处级事业单位招才中心,整合统筹组织、科技、人社、住建等部门职能和资源,变“独角戏”为“大合唱”,凝聚全区力量推进招才引智工作。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服务人才”的思路,成立人才生态产业集团,重点开展人才市场化引进、人才市场配置、人才培训咨询、人才创业投融资、人才公寓运营等五项业务,为人才发展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全周期服务。

  优化引才机制。为解决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各自为战、效率不高的问题,联合区招商部门建立“信息互通、环境共推、项目共商、资源共享”联动机制,将项目引才聚才成效列入工业“标准地”、招商引资评审重要指标。建立重点工作攻坚机制,各大功能区、区直部门、重点企业联合组建海洋科技、军民融合等9个重点领域工作专班,组织精兵强攻山头,及时解决人才团队(项目)引进洽谈过程中遇到的土地、厂房、研发平台、资金等问题,促进人才项目快落地、快见效。2019年共引进产才融合项目35个,较2018年增长191%,招才引智效率大幅提升。

  坚持政策引导。主动应对国内人才竞争激烈态势,在理顺体制机制的基础上,先后推出“梧桐树”聚才计划、“双招双引”二十条等综合“人才新政”10余项,制定“一业一策”产业扶持政策20余项,形成人才“虹吸效应”。抓住自贸区建设机遇,出台《关于加快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人才集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以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措施,优化人才创新创业发展环境。试点赋予高新技术企业等重点用人单位人才举荐权,根据企业给予薪酬总额直接认定或推荐区、市相应层次人才。2018年以来,履约兑现区级人才补贴1.6亿元,真正做到让近者悦、远者来。

  二、“产才融合+强链补链”成就创新创业

  人才和产业是紧紧相拥、互相依赖、共生共荣的关系。产才融合、双向赋能,才能形成高质量发展的乘数效应。青岛西海岸新区瞄准人才创新创业要素,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人才助力发展。

  聚焦产业链精准引才。紧贴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围绕新区重点打造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人工智能产业链、电动汽车产业链等14条重点产业链,按照强链补链的思路引进高端人才领衔的产业项目,推动高端产业和高层次人才良性互动、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为例,中国半导体之父张汝京博士带领团队到新区投资150亿元,创办芯恩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填补省内产业空白,一举改变省内“缺芯少面”的局面,如今已带动500余名半导体专业人才在新区集聚。韩国专家赵春泽担任双星集团研究院院长,其科研团队主持研发的双A级轮胎,大幅提升中国轮胎海外市场的竞争力,预计为企业增收10亿元。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将人才链嵌入产业链,才能让新旧动能转换行驶在“快车道”上。张汝京、赵春泽也先后获得省“一事一议”顶尖人才称号。

  打通资金链赋能兴业。针对部分人才创办企业风险大、融资渠道少等痛点,汇聚区内20余家创投机构力量,成立省内首个区县级人才创投联盟,主要瞄准产业最前沿、市场最缺乏、创新最需要的优秀人才项目进行投资布局,目前已为12家高层次人才创办的科技创新、高成长型企业打通资金渠道,做大融资“蓄水池”。设立总额1亿元的高端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直接股权投资资金,重点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种子期和起步期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为人才在新区创业发展充分赋能,“金融资本+科技人才+创新项目”的协同互动、互利共赢新格局加快形成。

  做强服务链助力引才。地方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市场主体最有发言权。为推进人才(技术)供需实时对接,联合智联招聘,搭建集政策宣传、人才招聘、企业技术需求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人才公共服务平台——“梧桐树聚才港”。为破解疫情带来的人才引进难、企业用工难的问题,联合金前程、就业街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围绕不同类别的用人需求,迅速搭建海外招聘“归国圈”、校园招聘“就业街”,综合招聘中国国际人才市场青岛智慧市场等三个线上招聘子平台,全部免费供新区用人单位使用,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招聘全流程网上智能办理。截至目前,四大线上招聘平台累计注册企业2500余家,发布招聘岗位1万多个,收到海内外投递简历12万余份,企业选才视野进一步扩大。

  三、“市场配置+平台思维”营造优质生态

  人才选择在哪个城市发展,最看重的是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青岛西海岸新区运用市场思维,搭建“筑巢引凤”载体平台,加速形成优秀人才汇聚效应。

  提升赛会平台。整合区内平台资源,创新会展经济与“双招双引”工作联动机制,共享会展活动中涉及的企业、项目及人才资源,先后成功举办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大会、青岛国际水大会、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创新企业家专委会年会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大活动,每年吸引千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集聚新区,累计落地签约重大项目82个。用好市场化模式引才,与浙江赛创未来创业投资管理公司合作,成立青岛人才创新创业学院,助力人才实现“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转变。引进天津中科物联网技术研究所,注册成立“青岛中科智慧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已推荐新区引进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5个。积极践行“以赛引才”,启动中国科协年会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新锐青岛·2020全球海洋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打造集人才引进、项目孵化、协同创新为一体的国际化、高端化创新创业人才和项目引育平台。目前,通过大赛已选拔25个具有原创性、引领性且契合新区产业发展导向的战略新兴产业项目落地新区。

  拓宽开放平台。坚持国际引才视野,围绕服务自贸试验区建设,规划建设桥头堡国际商务区,高标准打造中德、中日“国际客厅”,引入中国国际人才市场青岛市场、国家海外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核心试验区)两大“国字号”聚才平台。布局海外引才网络,在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发达经济体设立海外引才引智工作站14个,每年举办海外推介招聘活动30余场,先后赴英国、荷兰、俄罗斯、芬兰等10余个国家推介新区发展环境,年均吸引1000名以上海外人才到新区就业创业。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高伟俊有感于新区的生活创业环境,毅然放弃国外的工作和生活,携全家落户新区,成为青岛理工大学首位全职引进的院士。

  建好事业平台。为推动高端人才向产业园区集聚,同时解决人才工作地点远离市区、硬件设施薄弱、生活不便等问题,坚持区级统筹协调、国有公司购置安居场所、科研院所提供创业平台、专业公司运营管理的工作思路,先行在中德生态园、古镇口融合区按照有统一标识、有创新创业平台、有安居场所、有亲情服务的“四有保障”标准,建成启用心天地·博士邨、海创融园·博士邨,为人才提供项目孵化、人才引进、人才管理、项目融资、行政审批等全方位支持,让人才足不出邨即可舒心工作生活。目前,通过博士邨模式已带动近万名人才集聚,其中博士447人、硕士1098人,成为人才安居乐业的理想家园。

  四、“评价激励+扶持奖励”激发用才动力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评价标准科学与否至关重要。针对标准“一刀切”、人才晋升难等问题,青岛西海岸新区坚持创新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构建起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评价体系,有力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动力。

  按贡献大小奖励,调动人才成长积极性。突出人才服务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人才贡献度、社会认可度奖励人才。面向高端人才,设立突出贡献人才奖,作为辖区内最高人才奖项,专门奖励在新区创新创业5年及以上,为新区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2019年获得“突出贡献人才”称号10人,每人奖励20万元。为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每年组织开展“金凤凰工匠”评选,目前已认定5人,每人奖励10万元。鼓励人才积极提升专业技术等级,对企业内新取得高级技师资格或副高级(含)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予以专项奖励,累计兑现奖励1000多万元。

  按引才成效奖励,调动用人单位积极性。建立“一事一议”个性化引才机制,对企业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即使没有称号,但在行业内处于领先位次或为新区作出较大贡献的,及时参照相应待遇兑现政策,目前已评价认定10人,兑现首笔奖励资金354万元。试点赋予人才集聚程度和人才工作水平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人才举荐权,每年可以自主举荐一定数额的急需人才,用市场化评价的方式增强引才实效。设立企业引才、社会引才奖励,对全职新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派遣期内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或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人才的用人单位给予奖励,累计为83家用人单位(个人)发放引才奖励525万元。

发布人:12371琴祖萍 发布时间:2020-9-23 09:52 收藏 阅读人次:2675

初审:严格 编辑:马小哈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