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满“年味”、庆国又庆家的今年,影片《我和我的家乡》应运而生、应时上映,在笑和泪中感动着每一个我们。五个小故事,分别讲述了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与家乡的点点滴滴。走出荧幕,生活在今天的我们,眼中满是欣喜,心中怀揣幸福。
走出“北京好人”,感受医疗保障的“温暖”。故事中好人张北京帮助表舅在北京看病的过程,以搞笑的方式侧面反应了当前看病难的问题以及医保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已建立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形成了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5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2021年年底前还将实现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从而大大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
走出“天上掉下个UFO”,感受创新创造的“温暖”。故事中在中秋之夜,距离中国天眼FAST只有15公里的贵州黔南阿福村利用“UFO事件”打造“外星人文化”,让乡村在互联网的“提速”下,盘活特色旅游业。近年来,各地探索将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对乡村旅游景点实行区域化布局和差异化设计,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最大限度稳定农民就近就业,助力脱贫攻坚。
走出“最后一课”,感受乡村教育的“温暖”。故事中在瑞士教书的范伟老师,因脑梗塞患上老年痴呆被迫停止教书,可他的记忆中一直重复着离开家乡那年最后一堂课的场景。“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的有志之士,选择乡村,扎根基层,用他们并不坚实的肩膀,致力于让贫困山区的孩子实现“能上学”的梦想,让鸡窝里飞出金凤凰,让教育改变命运,用知识托举希望。
走出“回乡之路”,感受绿水青山的“温暖”。故事中在中国西部“带着本事”归乡的带货主播闫飞燕和卖苹果的“大”老板乔树林,一个用知识改变命运、回馈家乡,一个用行动改变家乡、奉献家乡,最终黄沙漫天的大漠戈壁完成退耕还林“蜕变”。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死亡之海”到“经济绿洲”,政府推动、政策拉动、科技驱动、社会联动,逐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让百姓可以在蓝天白云之下呼吸新鲜空气。
走出“神笔马亮”,感受乡村振兴的“温暖”。故事中出生在东北山村的画家马亮,放弃去国外进修的机会,以“第一书记”的身份盘活贫困村。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数以万计的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肩负重任,同当地基层干部并肩战斗,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用自己的辛苦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工作队”将成为一支“永不走”的驻村工作队,继续坚守在岗,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衔接。
电影落幕,生活继续,每一个人都在思念着家乡,默默地帮助家乡。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幸福安逸,对未来满怀信心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