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这样“杀熟”好得很!

北京市昌平区《天北党建之窗》编辑部 吴长波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昨晚看电视专题片《此心一路有你》,讲述的是北京市密云区张泉村“第一书记”季景书“为山沟架起致富快速路”的故事。其中有一个季景书回“娘家”北京工业大学“杀熟”的情节,让人印象深刻,并为之叫好。

  “杀熟”,本是个贬义词,何以用在季景书的身上,就让人印象深刻,且为之叫好呢?

  原来,季景书刚到张泉村时,这里的落后贫困景象,简直让人难以置信。2017年春天,通往张泉村的大张路,全长不到10公里,却是“山路十八弯”,自大城子一直蜿蜒向上,直到最高海拔1000米的张泉村,开小车也得一个小时。好不容易到了村口一看,映入眼帘的全是杂乱的柴火堆和破旧的屋顶。“在北京郊区还有这么落后的地方,从北京出发时真是没想到。”季景书这么说。

  当时,张泉村共有4个自然村,散落分布在海拔700米以上的山沟里,有84户196口人,其中低收入户就有54户106人,还有24位残疾人。村民主要靠种植杂粮、核桃、板栗等勉强维持生计。“我们这穷山沟,能做得了啥?”村民们对刚到任的季景书说。

  这里好山好水好空气,却富不起来。怎样才能让张泉这个山清水秀,却迟迟没有走上富裕之路的村子真正好起来?季景书告诉乡亲们:“咱们要想富,先修路。”于是,季景书开始各方奔走,最后在区里和镇里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9月,历时4个月,张泉村唯一一条通往山外的路铺上了结实的柏油,乡亲们高兴地在崭新的路面上走来走去,心里乐开了花,对这个北京城里来的第一书记带领他们脱贫致富,也有了坚定的信心。

  路通了,那剩下的就是产业的问题。当时张泉村品相一等的山楂果,一公斤只卖4角钱,农民辛辛苦苦种一年果,卖了也只够家里的油盐钱,何以能致富。季景书为了让这些“贱果果”变成乡亲们的致富“金果果”,他想起药店里的山楂干片,想起城里很多人泡山楂片喝以养生。因而,他果断带领乡亲们把山楂果切片晒干,由他带回城里卖。他首先把山楂干片带回自称“娘家”的北京工业大学,让同事们品尝并购买,并请大家出主意把生意做大。同事们开玩笑道:“你这生意做到家里来了,这不是‘杀熟’来了吗?”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同事们捧着季景书带回的山楂干片,虽然觉得是个好东西,但毕竟是食品,生产许可证、质量合格证、合格的包装,这些都没有,不仅成不了产业,如果大量上市还有“三无”产品之嫌,这就难以造福一方了。

  在同事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启发下,季景书终于悟出道理,要想带领乡亲们劳动致富,决不能走野路子。于是,在他的筹划和“娘家人”的全力支持之下,通过“借船出海”,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将红果制成山楂养生茶,把蜂蜜做成唇膏,核桃、板栗等也变成了养生食品。从此,张泉村第一家村集体企业张泉达康公司应运而生。

  与此同时,村里还成立了农宅合作社,已经有两家高端民俗品牌进村,改造14家闲置农宅,村民吃上了租金,还在家门口当上了民宿管家。目前,张泉村的低收入群体还剩下14户25人,且很快就能够脱贫。“没想到两年的时间不仅脱了贫,而且眼瞅着就能奔小康了。”村民们觉得现在的日子特有奔头。

  生意人“杀熟”,之所以为人不齿,其目的是谋取不义之财。而第一书记季景书“回娘家杀熟”,是为了山里的贫困乡亲推销优质产品,是为了从同事那里得到产业扶贫的智慧,是为了帮助贫困乡亲走上劳动致富之路,这岂是那些谋取不义之财而“杀熟”者可以相提并论的。

  为了帮助乡亲们劳动致富,为了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在大山深处,许许多多的第一书记们,都像季景书一样,为了把乡亲们的产品变成商品,把乡亲们的辛勤劳动变成致富本钱,他们除了想方设法带动乡亲们发展产业,还放下尊严各方求助,放下身段四方奔走,放下面子回到城里去“杀熟”……

  在两年的第一书记任务即将画上句号之际,季景书回忆起当时通过“杀熟”,在各方助力下,出售山楂干片为张泉村“捞到第一桶金”60000元的产业发展资金时,而今依然难以抑制心里的激动。

  咱们的第一书记,为了自己的困难,也许无论如何都难以向人开口。但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他们却愿意通过熟人社会的相互信任,求助各方汇聚力量,共同把事业做成做大。试问,这样的“杀熟”,难道不是好得很吗?
发布人:南人北客 发布时间:2020-11-6 10:54 收藏 阅读人次:2929

初审:韦卡 编辑:李一画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