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以来,无接触经济备受欢迎,线上购物、线上教育、线上支付等各类新经济新业态竞相迸发,成为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逆势增长的强力支撑。然而,新技术给年轻人带来了便捷,却成为部分老年人的“绊脚石”。94岁老人被抬进银行人脸识别,老人冒雨交医保被无情拒绝,没有健康码的老人进不了医院……“数字围墙”把曾经跨过山河大海的老人们“禁锢”了起来。种种老人被“困”现象折射出社会管理者在服务群众上考虑不周到、办事不灵活。
截至2014年底,我国65周岁以上人口达到1.38亿,占总人口的10.1%,民政部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迈入中度老龄化。可以预见,如果社会服务配套跟不上发展步伐,接下来将会出现更多类似事件,全面小康就有短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相关福利制度;要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十四五”时期,我国的老年人口增长曲线相对平缓,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好养老服务准备的宝贵窗口期。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黄金期,在埋头发展经济的同时,停一停、等一等,给老人留足空间,使服务更有温度,发展更有奔头。
老人友好型社会正加速成型。国办刚刚印发通知,要求在各类日常生活场景中,必须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保障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困难的老年人的基本需求;紧贴老年人需求特点,加强创新,提供更多智能化适老产品和服务,让老年人能用、会用、敢用、想用。其实,很多地区在服务老人、发展银发经济上已经做出了有效示范。北京、无锡等地医院和火车站增设无健康码通道,四川等地医疗机构为老人保留人工服务窗口,济南推进社区适老化改造……诚然,部分适老服务看起来不够“现代化”,但其背后蕴含着人性关怀和尊敬长辈的优良传统,任何时候都不能马虎。
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和适老化产品还能做大银发经济这个巨型“蛋糕”。以美国佛罗里达州为例,该州85%的财政收入来自养老产业;银发经济为希腊每年创收50亿欧元,提供6万就业岗位。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测算,中国老龄产业产值将在2050年突破100万亿元,届时将占GDP三分之一以上。老人年轻时创造世界,年老后贡献价值,善待他们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民政部表示,到2022年底,全国将培养培训1万名养老院院长和10万名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在服务好老人的同时,持续挖掘养老服务巨大的经济价值。北京出台政策为从事养老行业的毕业生最高奖励6万元,陕西渭南提出银发友好城市理念,秦皇岛银行业打造养老金融生态圈等等都为银发经济的蓬勃发展蓄势发力。
“数字”社会浩浩汤汤,智能服务不是机械服务。杀人的从来都不是武器,而是使用武器的人,智能设备也不是服务老人的“拦路虎”,关键在于使用者。只有制度更加合理周全,硬件更加人性方便,服务流程更加灵活有温度,老人们才会在办事生活中更加便利顺心。毕竟谁都有老的那一天,现在帮助老人不掉队,明天我们才能跟上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