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学习了半月谈上刊载的《迎检、迎检,对上“标准答案”才保险?》一文,文中指出,入户调查时,检查组问村民“每周能吃几次肉”,回答“一周一次”不合格,必须回答“想吃就吃”才算通过。这样的情况在基层不在少数,不知从何时起,迎检时对照“标准答案”成了一种工作常态,检查考核本是为推动工作落实的,如今,却严重变味走样,作为一名基层干部,看到这样的文章不免有话想说。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基层的真实写照,基层干部也经常调侃自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在基层,身兼数职是常态,大家也都习以为常,只是在面对考核时,总是会让人发难,考核表内容繁多不说,且多以考核纸质资料为主,若没有痕迹资料就说明没有落实到位,有些地方考核甚至要求,会议具体要开多少次,活动要举办多少次,没有达到考核表要求就是不作为,片面地以痕迹资料定工作实绩。
中共中央办公厅于2019年3月就发出了《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虽说现在的检查确实比过去少了一些,但有些地方检查考核还是存在“看字迹、数页数、走过场”的现象,从而衍生出了“标准答案”事件,结果就是导致与检查考核的初衷背道而驰。
笔者认为,通过考核的方式推动工作进步本无可厚非,但要讲究方式方法,首先,检查考核组要多到现场看、多见具体事、多听群众说,而不是只看“面子”不看“里子”,不能因为痕迹资料不够,就否定基层干部的工作实绩,这样会寒了真正做事的基层干部的心。其次,各单位各部门考核内容需整合,而不是同样的内容重复考核、资源不共享。最后,检查考核中要多一些实事求是,少一点机械教条,要根据各级实际情况制定考核表,而不是直接复制粘贴上级考核表,致使基层干部把大量精力投入到无实质意义的工作当中。
检查考核是工作的指挥棒,是监督工作的重要手段,不应该成为基层的负担,督导检查不能只看痕迹资料,更要看重工作实绩,只有注重实际成效,才能杜绝形式主义,真正做到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