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基层故事

马支书“卖酒”记

北京市门头沟区委组织部 柯尊超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巍巍秦岭山,茫茫白鹿原。

  位于秦岭深处的陕西小城镇安,有一个深度贫困镇,叫西口镇,穿过镇中心唯一的街道,一路向南,就到了上河村。所谓“上河”,顾名思义是河流上游。路过这里的人,尚未进村,河风便捎来沁脾的酒香,正是一派“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景致!

  今天要讲的,就是上河村马支书“卖酒”的故事。  

  (一)

  马支书名叫马彬,是我的高中同学。七年前,读完大学的他没有选择城市工作,而是回到了生他养他的上河村,当起了村支书。“我就是这儿的人,只想为这儿做点事。”每当有人问起,他总这样简单地回应。

  回乡的第一件事,他就选择了做“家访”。因为是当地人,乡亲们见到他来“串门”,也都很欢迎。只是让大家好奇的,是这位平时言语不多、略带羞涩的年轻村干部,入了户却问东问西,还带着一张大图纸,时不时写写画画。

  据他自己介绍,这张纸是他自制的“扶贫地图”,村里住户多,每一户都标上,纸张太小可不行!因为时常翻阅,这张纸已经有些破烂不堪,纸面五颜六色,标注着的是只有他自己才看得懂的信息。“我用两个月时间走遍了村里的拐拐角角,可是心中却沉甸甸的……”马支书回忆说。

  七年前的上河村,可没有今天这般光景。当时全村540多户1700多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就有330多户1100多人。由于山高沟深,村里基础设施差,没有产业支撑,村民基本靠外出打工或种植几亩山地生计,村委会账上还有十万外债,是个深度贫困村。

  马支书心里清楚,要拔掉穷根,必须先有产业。上河村靠山面水,径流都是山泉水,村民家家都有酿酒的传统。对村子知根知底的他很明确,发展酿酒业,是个很好的出路。但“酒香也怕山水远”,如何发展产业的问题,就像一块大石,一直紧压在他的心头。

  (二)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马支书眼前一亮。

  2014年5月的一天,县委组织部分村干部,开展脱贫攻坚交流学习,马支书是其中一员。在隔壁县的一个村,他驻足在一面“酿酒线”的展板前,迟迟不肯离去。原来,这个村把有酿酒意愿的村民集中在一起,成立了“做酒厂”,有效帮助了一些村民就业增收。

  参观完毕,他赶紧回到村里,向他村干部说明了自己的想法:“我们山里泉水的水质好,加上有高山玉米、小甘蔗等原材料,村民们都乐意干,我们何不搞一个自己的酒厂?”听他说完,大家都被这个年轻人的想法惊到了。在他的再三劝说下,大家才一致应承:“那就试试吧。”

  说干就干。马支书集中了几家村民自酿的酒,通过与镇上、县里协调,在县城开了个小摊,挂上了“纯包谷酒,纯甘蔗汤,欢迎品购”的牌子;又和几家饭店商议,约定把酒放在店里供客人选用,营收与店分成。没成想,效果出奇的好,很多远近顾客都成了“回头客”。三个月下来,村民们的“存酒”都一售而空。

  “试点”成功,马支书想趁热打铁,启动下一步计划。那就是趁着村民心气高,通过自愿筹资方式,整合村民资金,购买一批集成酿酒设备,打算搞一条“山泉酒坊生产线”。没有场地,他就跟镇上争取,承租到了以前大炼钢铁的旧厂房;没有技术,他就联系同学和朋友,帮忙请来了省里的西凤酒专技师,到村里指导培训……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山泉酒坊”终于按期投产运营了。很多村民都来厂里做工,一个月能拿到两千多的收入,投资的村民,还能根据售出的酒按比分红。无论是村干部,还是得了实惠的村民们,无不喜上眉梢。沉静了上千年的村庄,突然变得热闹起来;穷困了上千年的村民,也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三)

  山泉酒的产量上来了,接下来面临的,就是销路问题。毕竟是山里小企业,县里的消费量有限,很多成品酒都积压在库。

  这可把马支书和村民们急坏了。经过县里安排,他带着几名村干部,到西安、湖北、四川等地考察,学习到了一些销售经验,也联系到了一些销售点。看到“网店”火爆,他就聘请了几名懂网络、会销售的工作人员,专门负责“网销”,一段时间下来,山泉酒滞销情况得到了缓解。

  正当酒厂逐渐向好的时候,一个让他头疼的问题又来了:国家号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县里要求涉及污染的企业一律关停。这对以煤为燃料的酒厂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

  “国家的政策方针咱们必须得执行,有污染的产业肯定是行不通的!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转变生产方式,搞出一个绿色生产线!”村干部和村民们纷纷赞成他的意见。

  怎么改?经过多方比对,村委会决定采用“煤改电”的方式。成本高怎么办?马支书又跑了几趟县里、镇里,争取到了“煤改电”的补贴。考虑到全社会都在倡导绿色无污染,他一咬牙,决定请专业部门给山泉酒做了绿色食品营养成分检验。他原本担心山泉酒质量不合格,但检验结果出乎意料:纯粮酿造,洁净清甜,富含营养成分。这一下子,又让山泉酒声名远播!

  到2018年时,山泉酒坊运营已经比较成熟。马支书估计,到年底,山泉酒产量大概在十万斤,全部卖完,每户能增收一万多元。提起这位年轻的村干部,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

  (四)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马支书来了个措手不及。

  “小马,我们的酒咋办?”“马支书,我们要停工了吗?”一个接一个电话打进来,焦急的声音隔着话筒都能感受到。马支书辗转反侧。

  这时有人给他建议,“何不试试网上流行的直播带货?”“对啊,别人都能干,我们为啥不能!”马支书喜出望外。经过他和几位年轻村干部几番尝试,不几天,上河村的第一个短视频上线了。

  画面中,清洌洌的山泉酒,从酒坛中“哗哗”倒出,配上“千里共佳酿,携手战疫情”等字幕,引得很多网友在线围观。第一次开播,马支书亲自上线,他打扮成古装模样,讲了自己“卖酒”的故事,网友们感同身受,纷纷表示让他来个“直播喝酒”。马支书倒也豪放,端起酒碗一饮而尽,喝完直呼一声“痛快”!那种古风场面,博得网友频频“爆赞”。那一次开播,便卖出了五万多元的存货。

  马书记不仅自己上镜,还拉来其他村干部、村民助阵。直播的“粉丝”先是只有村里的100多位村民,涨到后来的2000千多人,到现在已经有了30000多的“粉丝量”。

  好消息接踵而至。随着山泉酒热度的提升,一些外省的酒厂、酒店向马支书抛来了“大单”,山泉酒也随之走出山村,走向了全国市场。与此同时,受产业带动,村里自产的玉米、甘蔗等原材料源源不断供应酒厂,以前弃耕的农田又重新复苏了。夕阳下、山川间、田垄上,处处是美好景象。

  时至隆冬,风霜高洁。忙碌了一天的马支书,回到住处,夜已深沉。烫一壶自己亲手酿的酒,忆一回自己“卖酒”的故事,满屋子尽是温暖,满村子都是酒香……
发布人:左岸的咖咖 发布时间:2020-12-15 14:00 收藏 阅读人次:6292

初审:凌晨 编辑:水见文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