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经验案例

甘肃通渭:种好“光伏田”扎牢脱贫“产业根”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委组织部 王昇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征程上,一些新生事物相继落地乡村,推动着乡村发展变化。甘肃省通渭县榜罗镇四新村,铺陈着一片片像似蓝色海洋的“光伏块”,采用“党支部+光伏+农业”的现代化模式,与当地生态旅游、美丽乡村建设有效衔接,走出了“农业提质、农民增收、农村振兴”的乡村“蝶变之路”,扎牢了脱贫致富产业根基。

  支部引领,构建施好“光伏田”,乡村脱贫产业“新发展”

  四新村位于榜罗镇东部,距通渭县城75公里,农业人口317户1496人。战国秦长城遗址横亘在大山梁上,昭示着先民的智慧和历史的悠远。而深厚的历史背景下,长期贫困的现状困扰着这里的人们。

  以前的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种植小麦和胡麻等传统作物,广种薄收,辛苦一年,吃饱肚子,再无收入。村容村貌更是破败不堪,基础设施差,坑洼不平的土路,没有自来水,没有主导产业,贫困程度深。2014年,全村共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54户251人、贫困发生率18.8%。该村的贫困像一个“紧箍咒”,勒得人们喘不过气来。

  2019年以来,光伏扶贫产业示范园的顺利落地,让整个乡村进入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变化之中。该产业园总投资约5.62亿元,占地约1510.79亩,由本体、长征110千伏变电站和35千伏开关站及线路工程组成,以“党支部+龙头企业或合作社”方式,将“光伏电站”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利用光伏块下闲置土地资源,实现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龙头带动、保底分红”的经营模式,带动着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和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头雁引领,培育护好“光伏田”,群众脱贫增收“转观念”

  近年来,在县委组织部的支持和帮助下,加大对全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改造提升力度,对原有党员活动室、便民服务站、农家书屋、帮扶工作办公室等进行了改造提升,满足了党员和群众的政治、文化生活需要。

  党群服务中心建好了,党员活动也就跟上了。该村发挥“头雁”引领作用,结合“主题党日活动”、“三会一课”等活动,对党员进行经常性引导和教育,实现了“以党风促民风,以民风转观念”的氛围。

  观念的转变带来的是村子更好的发展变化。光伏产业的落地,需流转大量的土地,李福祥是该村的贫困户,家里地多,流转土地时反对声音最大。他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那么好的土地上放着变不成庄稼的玻璃块块,我舍不得。”党员干部上门动员工作时,锁上自家大门,溜之大吉,土地流转工作一时陷入了僵局。在镇村干部走访入户时,李福祥说有了低保,就同意流转土地。镇村干部没有答应其不合理要求,而是协调村里让他做了保洁员。

  不久,以前“脏、乱、差”的村子在保洁人员的清洁打扫下慢慢变得干净整洁了,李福祥的个人账户只收入了6000元/年的保洁员务工补助,其他已流转土地的农户有了比保洁员多出一倍的土地流转收入。在面对实际效益的情况下,李福祥的观念也慢慢起了变化,同意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并实现在家门口就近务工,每年领着分红。当年,李福祥还购买了拖拉机和旋耕机,发展了第三产业。

  走上脱贫致富路的李福祥感慨地说:“只要转变发展观念,勤恳努力,小康的日子就一定能够实现”!

  众蝶引领,发展用好“光伏田”,跑出脱贫致富“加速度”

  找准产业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新的“契合点”和“共振点”,才能为当地群众创造更加优质便捷、长期稳定的脱贫增收渠道。

  光伏扶贫产业示范园的建成,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扶贫效益。25年内年可实现发电量8400万千瓦时、年产值约6300万元,按照每10兆瓦带动400户贫困户,可滚动扶持带动2800户,每户年均3000元左右,持续扶持20年;土地流转每亩收益700元,受益农户310户,流转25年,可实现土地流转收入5200余万元。同时,在党支部的带领下,该村通过就近吸纳贫困户清洗光伏块、蔬菜大棚种植等务工方式,可稳定实现贫困户年就业200人次,年人均增收约6000余元,激活了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

  在家门口就业成为群众增收的“新常态”。贫困户邓想凡负责一个光伏“日光温棚”,每月收入3800余元,说来也巧,该土地在流转前是自己家的,因此他对“日光温棚”怀着特殊的感情。在自己的土地上用另外一种方式,进行着一种完全不一样的耕作生产,结果也是不一样的。邓想凡的三个孩子都在上学,教育支出大,家里没有经济来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光伏扶贫产业园落成后,他就近在家门口务工,这在邓想凡的人生经历中,还是第一次。

  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产业支撑”,书写着全县人民脱贫摘帽的美丽篇章。

  农本常见,光亦常有。“光”与“农”的相遇,奔赴了一场脱贫攻坚之约,铺就了一条条致富奔小康之路。四新村光伏产业园为群众增收注入了蓬勃强劲的“新动能”,带动起来的不仅仅是李福祥、邓想凡,还有很多很多……

  党建引领“农光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了通渭县产业质量的提升,为这方红色的革命热土增添了新的“温度”和“亮度”,既有光电收入,又有经济作物收入,更有劳务收入,再加上入股分红,多轮驱动,跑出了脱贫攻坚“加速度”。

  如今,光伏的蓝和精彩纷呈的大自然搭配在一起,“美了乡村、富了农民”。脱贫攻坚的人们,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扎牢了脱贫致富“根基”,构成了一幅“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奋进画面。
发布人:一颗执着之心 发布时间:2020-12-17 09:43 收藏 阅读人次:3044

初审:楚搴 编辑:水见文 责编:礼嘉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