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陈继儒所作《小窗幽记》中有一言:“讳贫者死于贫,胜心使之也;讳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讳愚者死于愚,痴心覆之也。”寥寥数语间促人警醒,于外窥内、由表及里,“贫者”“病者”“愚者”三者之病源皆出于心。心之所向指引着党员干部做人、处事、为官的方向,折腰于“胜心”“畏心”和“痴心”,积弊必将日深,隐疾必成大患,轻则影响党员干部履职用权,重则严重破坏党内风气。作为党员干部,当多在“心”上练,锻造“敬心”“镜心”与“静心”以定心性,只有心有定向、不为所乱,方能行有所依、为而有道。
锻造“敬心”以逐“胜心”,定容人容事、容言容错的“包容心性”。党员干部倘若争强好胜,“这山望着那山高”,凡事总想比他人“快一步”“高一等”“胜一筹”,言语间自然多了呛人味道,少了平易温和;双眼中自然多了冷漠势利,少了关心关切;面容上自然多了凌厉之气,少了和煦之意,唯利是图必然利令智昏,其结果可想而知,不是成绩出彩,而是言行出格,非但拉远了与共事者的距离,更会破坏团结干事的氛围。党员干部心胸狭隘,终将走向“颓圮的篱墙”;心态失衡,终将偏离“正确的航道”。“胜心”之下,是懊恼与埋怨,挑剔与指责,飘飘然与惶惶然,坐不住板凳也听不进“异见”,坐井观天不见天地之大,嫉贤妒能难有君子器量。党员干部唯有以诚相交方能换取真心,以敬相待才能赢得尊重,无论是对待同级还是下级,都应当心怀敬重,宽待于事而薄责于人,对待他人之“功高”,要能崇贤尚能、见贤思齐;对待他人之“疏漏”,要有大家风范和容人雅量,包容他人与众不同的个性和各抒己见的声音,让心性上的“养成”推动事业上的“进步”。
锻造“镜心”以逐“畏心”,定知荣识耻、从善如流的“明净心性”。《道德经》中说道:“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意思是一个人把缺点当成缺点,便没有缺点。人非圣贤,即便是党员干部,也无法做到十全十美。在对待自身缺点时,党员干部要不怕改、勇于改、改到底,敢于和自己较真,敢于同缺点碰硬,敢于与讳疾忌医的自己决裂,以实事求是的标准检视自身,对于“思想病”“作风病”不能装作不知、避而不谈,要深入群众当中,打开心门让群众点评与监督,不怕红脸出汗,勤“照镜子”、多“正衣冠”,敢于和存在不足“过不去”,以决心和勇气“下猛药”“动刀子”“除沉疴”,做到有病即医、药到病除,及时反思、发现和纠正缺点,当自知的“明白人”,怀自省的“明白心”,做自律的“明白事”,知道何为荣、何为耻,什么毛病该治,什么言行该正,在激浊扬清中保持真我,在从善如流中完善自我。“知一重非,进一重境”,自身之境的突破正在于知非改非,党员干部当以“镜心”照己,防止缺点久拖不决,以无畏勇气把“病”治好,促进自我革新、自我净化与自我提高。
锻造“静心”以逐“痴心”,定专心致学、能谋善断的“智慧心性”。对于党员干部而言,经验的提炼是最大的本领,知识的运用是最强的能力,唯有在实践的千锤百炼和理论的日积月累中不断丰富所见所识所知,才能筑牢干事创业的坚实基底。现实中,个别党员干部或是因为懈怠,或是由于浮躁,在学习中静不下心、沉不下身、下不得硬功夫,导致思想僵化、能力滞后,却“痴”而不改、“愚”而不觉、“惑”而不解,不好学求学、勤学善学、真学深学,只是做样子、走过场、不求甚解、不懂装懂,把掩耳盗铃和形式主义当成“聪明”,殊不知,早已沦为说糊涂话、做糊涂事的“糊涂人”。学习使人明智,前提是真学真懂,不能重形不重实、留迹不留心。党员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当以学明智、以学致远,要心无旁骛学、扎扎实实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持在实践锻炼中掌握过硬的本领与技能,将学、思、用、创新相结合,善于把握规律、谋划发展,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大潮中稳得住舵、架得好舟,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与新要求。
党员干部,切不可做器量狭小的“贫者”、自欺欺人的“病者”、不学无术的“愚者”,要锻造“敬心”“镜心”“静心”,以逐“胜心”“畏心”“痴心”,找准根源、根除弊害,定下干事创业的“心性”,凝聚起推动事业发展的“心力”,以“心”力量打开“新”境界、创造新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