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基层故事

【扶贫故事】苗乡成为第二故乡

贵州省从江县委组织部 符爱波 欧进艳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我们村这两年变化好大,道路变好了、卫生干净了,还有路灯了……”老乡们朴实的话语,既是对德秋村翻天覆地变化的感慨,更是对梁城两年多驻村工作的肯定。

  梁城,2018年3月被贵州省交通厅选派到贵州省从江县往洞镇德秋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以来,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日复一日,日久生情,渐渐地他习惯了乡村邻里的生活,德秋村也成他的第二故乡。

  德秋村,位于从江北部,全村144户71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2户350人,是典型深度贫困村。2年前,德秋村村内杂乱无章、村民饮水困难,产业配套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更是“不堪入目”,充满乡愁的苗家吊脚楼却透风又漏雨、畜禽圈舍与人混在一起,煮饭、炒菜的锅架在低矮的三脚架上。

  “民生问题是最大的问题。”而德秋村最大的问题就是“三保障”中住房保障问题。于是他把解决群众住房问题,作为驻村第一项重点工作。

  “光说不练是假把式。”一方面,他组织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对所有破旧房屋进行全面排查统计,多举措推进危房改造、透风漏雨、人畜混居整治项目实施;另一方面,筹集资金,采取“村级主导、群众参与、先建后补”的方式推动项目实施。

  但在他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却被眼前的困难“浇了一身冷水”。原来在启动改厨改卫时,很多群众思想摇摆不定,担心改造后的厨房厕所不实用。“梁书记,我们几代人都是这样过来的,也习惯了,有灶台的厨房和冲水式厕所从没用过,不一定实用,我还是不搞了”。当时在泥巴污垢堂屋烧火做饭的贫困户兰老糖这样跟梁城说。

  办法总比困难多,他决定以兰老糖户为突破口,隔三岔五入户做思想工作,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经过他的“死缠烂打”,算“经济账、生活账”,兰老糖终于点头同意实施改厨改厕项目。

  在实施过程,梁城每天都扎在兰老糖家,从项目实施的选址,到改厨改厕材料的采购、搬运,他都亲力亲为,最终在2019年9月20日完成。趁热打铁,抢抓工期,随即对兰老糖家的房屋墙板、楼板、屋顶进行全面整治,硬化地面和房前屋后,协调项目资金配备床铺、衣柜、被褥等家具用品,兰老糖户住房条件迅速得到改善。

  改善好房屋后,兰老糖常说。“梁书记就像自家兄弟一样,帮我家把房子整好了,现在住起暖和多!”。

  看到兰老糖户住房大变样,村民们蠢蠢欲动,主动加入到整改工程中,他与指挥所及时研究制定“一户一策”措施,用近两月时间完成全村80户(不含搬迁户)改厨改厕项目,并同步完成危房改造7户、透风漏雨整治55户、人畜混居整治3户、住房保障补短板90户。同时,他还积极向“娘家”(省交通厅)和其他部门筹集帮扶资金达270万元,全面补齐教育、医疗、硬化道路、饮水等工程,德秋村迎来了一场“蝶变”。

  农村要致富,产业是关键。梁城深知,发展产业是撬动乡亲们脱贫致富、过上美好生活的“硬杠杆”。于是,他对群众意愿进行全面摸底,结合德秋村气候、土壤条件,最终决定发展技术简单、成本低、见效快的小米椒,并邀请技术人员到种植基地传授种植技术。

  “我家今年种植小米椒10亩,收入21000元,梁书记的这个产业可以,帮我实现了增收,我来年还有扩大种植。”贫困户龙老往说。德秋村今年共种植小米椒286亩,预计可获60万元收入,84户农户获得增收。

  与此同时,他还结合德秋的土地资源、林地资源、气候条件,按照从江县“4+1”(食用菌、林下养殖、百香果、蔬菜和组织化劳务就业)产业部署,与贵州环亚民族职业技术学校合作,采用“党支部+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发展林下肉鸡2400羽,覆盖45户,发展油茶166亩、覆盖66户。通过入户推荐就业岗位、开群众大会宣传就业扶贫政策、组织群众参加招聘会、发放行李箱四件套等多种方式,实现组织劳务就业260人(全村劳动力371人)。德秋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4715元增长到现在的10000元以上,于2019年整村脱贫出列,2020年完成贫困人口清零目标任务。
发布人:动态归零 发布时间:2020-12-22 15:42 收藏 阅读人次:2667

初审:李爱国 编辑:水见文 责编:礼嘉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