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制度创新赋予“林长制”绿色动能

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大通街道党工委 陈倩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没有制度建设的基础与引领,就没有改革创新的保障与动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关乎经济发展、生态发展的发展性问题,更是关乎美丽中国建设的政治性问题。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总体要求、工作原则、主要任务、组织体系、保障措施等,为贯彻落实“两山论”、实现生态改善和绿色发展“双赢”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为今后一个时期森林草原资源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挑战新机遇新动力。

  “林长制”有“常制”,筑牢制度改革的绿色“屏障”。“确保到2022年6月全面建立林长制”,是从制度层面进行的生态文明领域的“全域”覆盖改革,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举措。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健全“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坚决落实落细“基层四级林长制”各项要求,构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大格局,聚焦联席会议、信息公开、部门协作、监督问责等制度开展工作,把“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的责任压实压细,多措并举推动形成林长制标准化建设“闭环”责任链,在制度参照指引下实现“有人管事、有人做事、有人监管、有人担责”。要紧紧围绕“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发展思想下好“一盘棋”、打好“先手牌”,一体化推进蓝天、碧水、净土环保行动,与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有序联动、与实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与打造数字化智慧化管理平台广泛融合,助力林长制改革资源整合、人员配合、成果拓展。各职能部门要对标共建共管共治新格局“锻长板”,对照林业建设新机制“补短板”,在齐抓共管系统“枢纽”运转、网格化运维的有效衔接下,及时掌握森林草原资源的动态变化,积极探索林场资源管护、草原承包经营流转、林权登记颁证等新模式,让部门协作、项目推进护航生态安全、带动人民增收更有保障。

  “林长制”保“常治”,构建生态产业的优势“样本”。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灾害防控、监测监管等目标任务的实现离不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科学指引,大力发展绿色富农产业,牢牢把握住人才作为产业振兴的有力支撑,是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一方面,要把握住“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和“科学划定生态用地”的界限和底线,统筹兼顾“源头保护、系统修复、全程管护”各个环节,推动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整合“退耕还林”森林新资源,打造“植树造林”林长制新基地,多条战线推进国土绿化、发展林业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让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区域一体生态系统功能区建设等重大工程有依托、有载体、有支撑。另一方面,各级林长要紧紧依靠林长制责任制优势,根据治理面积、积蓄量、覆盖率等指标重点抓、常态抓统筹治理,紧盯林草资源薄弱、自然生态系统功能衰退、生态产品短缺、管理治理“盲点”“空白”等区域,抓在经常、抓早抓小,以考核考评“督”落实,以施策精准“战”问题,把好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方向盘”,当好沟通协调、应急处突“护林员”,强化新兴产业集群示范带动,释放良好共治效能。

  “林长制”促“长治”,加速创新治理的精彩“蝶变”。解决好生态治理的内生动力问题和长远发展问题,关乎着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的稳定,关乎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大计。要立足实际,统筹安全与发展推动“长治”,严格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要求,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治标与治本并驱,构建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合理设置奖补机制,坚决遏制林地违法违规行为,从根源上破除“无人管护治”“谁管谁都不管”思维桎梏。要从长远看、从大局抓“生态惠民”各项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各方力量,搭建多元共治平台,以问题为导向跟踪问效抓长效,变“粗放”为“精细”、变“单一作战”为“抱团作战”,解决好制约城乡生态发展的共性和个性突出问题,激活创新治理“一池春水”,助力防风险、保稳定,全面提升生态、经济、社会的综合功能。同时,要在区域一体、全域覆盖、经济带交织背景下深化合作交流,厚植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理念,科学引导“人人保护、人人建设、人人受益”的自觉行动,携手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不断满足生态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

发布人:不忘初心的mirror 发布时间:2021-1-19 08:57 收藏 阅读人次:4445

初审:严格 编辑:水见文 责编:礼嘉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