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市第一批统招选调生扎根基层,一位名叫黄山的年轻干部来到了距离市区120多公里的京西深山区清水镇。到镇后,他积极响应“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主动申请到北京最西、海拔最高的市级软弱涣散村黄安村去开展帮扶工作。征途漫漫,在一方“戏台”上,他书写着无悔的奋斗青春。
衣食住行在“戏台”
入村第一天,黄山便申请跟着“两委”班子入户去转转,一位村民说:“小伙子,别白费劲了,这个村里问题可大哩,想镀金趁早换个地方去,可别在这白费力气了!”他听完之后,心里很不服气,虽然满腔的热情被这“当头一棒”喝退不少,但转念一想:只有纸糊的鲜花才惧怕雨水,刷金的菩萨才经不起冲刷,我定要将那“镀金的”,打成不怕火炼的“真金”。
入户完毕,他立即回到镇里,腾退了机关宿舍,抱起铺盖打算在村里住下来。村里条件很简陋,没有多余的房间,他只得将村委会堆放杂物的礼堂腾出一角,找来一块门板,铺在礼堂的戏台子上,再垫上自己的被褥,便改造成了床铺。30多度的夏天,零下20多度的冬天,村里的许多老百姓都认为,在没有隔热、没有保暖的空旷戏台子,这“小子”一定待不住。让所有人都出乎意料的是,黄山非但没走,反而硬是咬牙住了下来,而且一住就是三年。
从此,办公的桌、接访的室、做饭的灶、休息的炕……所有工作都在这方戏台上完成,三年生活都在这方戏台上度过,这方戏台,成了村里的别样风景。
施展拳脚在“戏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跟朴实而又耿直的老百姓打交道,他吃过“闭门羹”,也坐过“冷板凳”,为了改变村民的看法,他积极耐心工作,努力融入群众,与养殖户一起照顾蜂箱,被蜜蜂蛰得满头包;帮助年迈的老人挑水、劈柴,如亲人一般带老人看病、取药。疫情期间,他四处筹措物资,为村里购置并捐赠了口罩、消毒液、一次性医用手套等防疫用品,并主动请缨,与村民共同值守在防疫一线……从一件件关乎民生的小事做起,凭一串串脚印走进百姓的心,慢慢地,他变成了村里百姓的亲人。
临近第十一届农村换届选举时,当时的党支部书记因手术长期卧病在床,黄山义不容辞一人挑起了村内党建工作的重任,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小黄书记”,偌大的戏台子上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此后,他与黄安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深挖当地特色产业文化,以昌宛专署旧址为契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引领山区白芍药示范种植产业绿色发展。2019年7月,这个曾经的软弱涣散村终于“摘帽”了,在村民眼里,他已是大家信得过、靠得住的“主心骨”。
薪火相传在“戏台”
后续两年,镇里又考来了新一批选调生,一群小伙伴们常在工作之余来到黄安村,看看这位“黄前辈”。大家聚在这方戏台上,谈农村、谈工作,聊过往、聊未来。
作为“过来人”,黄山对伙伴们也是知无不言,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倾囊相授。工作有困难的,他比对各村的情况,帮大家谋点子、出思路;生活有难处的,他鼓励大家克服离家远、条件苦等问题,多往好处想、往实处干。“既然选择了追梦,就决不后悔”。在他的带领下,小伙伴们都明白了基层工作的真谛,都在一线工作中敢亮剑、善作为,以基层为家,经历风雨、茁壮成长。后来的选调生,也主动申请到这方戏台上来工作和生活,说要和“黄前辈”一样,在这里吃点苦、壮筋骨、收获精彩。
2020年7月,黄山的选调生服务期满。他收拾好行李,将戏台归置整齐,作别了黄安这个“第二故乡”。来到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新岗位后,他一如既往勤奋工作,在疫情抬头之际,又迅速投身到检查冷链食品防控工作中,冒着凛冽的寒风,逐户对食品疫情传播风险点进行排查,确保消费者购买到安心放心的食品。在新的“戏台”上,黄山与广大年轻干部一同续写着新时代的奋斗华章。
一方戏台,一面舞台。我们看到,一批批意气风发、奋勇争先的年轻干部,正朝那里走去,正朝明天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