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年末,各地纷纷启动干部年度考核工作。年度考核不仅是对干部履职情况的总结,更是对干部个人“德、能、勤、绩、廉”等多个方面的总体评价,只有做好“三向优化”,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方能进一步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推动工作提质增效。
做“细”指导意见,给予更多空间。各地出台年度考核方案时,往往会明确评为“优秀”人员的比例,而面对相对较大的干部基数,“优秀”总显得“僧多粥少”。虽然根据固定指标进行考核具有一定科学性和指导性,但实际工作中,各单位的职能职责、服务群体、具体要求不尽相同,便会出现有的单位“满满都是成绩”,而有的单位只是“正常在运行”的情况。与此同时,对单位的评价往往与“优秀”人员的比例挂钩,在评价干部时若受单位影响“一刀切”,就可能遗漏一些勤勤恳恳的“老黄牛”。制定年度考核指导意见,在大方向对表现突出的班子倾斜的前提下,要细化考虑干部个体因素,将制度性和灵活性充分结合,给予更多可操作的空间,让那些实际“奉献很多”也“做出成绩”却“不易被发现”的干部能够受到关注、得到肯定。
做“暖”包容程度,给予更多关怀。年度考核工作中,如何评价存在过失或受过处分影响期满的干部是一个难点。一方面,客观存在的工作失误为组织和群众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若单纯论“绩”开展考核评价,将无法获得更好的评价结果;另一方面,个别地方对受处分影响期满干部的评价和使用求稳怕乱,不敢冒风险。这样的做法虽然看似慎稳,但也是一种消极应对,无疑会对此类干部的积极性造成影响。干部是“党宝贵的财富”,开展年度考核工作,要本着关心干部的原则,切实做到“三个区分开来”,精准将那些勇于创新、敢于担当或者积极改正、知错善改的干部从“负面清单”中识别出来,用更大的包容程度,在评价和使用中一视同仁,为他们吃下“定心丸”,鼓励他们进一步发光发热,以崭新面貌为党的事业献智献力。
做“大”结果差异,给予更多激励。开展年度考核工作,“考”出来只是第一步,考核结果的运用才是重头戏,结果运用得好,就能更加突显考核的价值。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地方虽然“考”时“逗真碰硬”,但在“用”时却“软了下来”,怕“奖”得太高,让“出过力”的干部“不平衡”;怕“惩”得太严,让“没大错”的干部“受委屈”,最后弄得考完“大家好”,考不考“一个样”。这样的做法看似“老好人”思想作祟,实则是党性修养出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运用年度考核结果,就当将严的态度、严的标准贯穿始终,大胆在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工作待遇等方面做大倾斜,为不同评价等次的干部拉大差距,在大张旗鼓的“奖优罚劣”中进一步激励干部担当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