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关乎党的执政根基和社会和谐稳定。党员干部应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反求诸己”促进自我完善,用勤恳务实的工作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面对阻力,生“怨气”不如接“地气”。煤改气、秸秆禁烧、垃圾分类……面向群众开展工作难免遇到矛盾阻力,少数党员干部不由心生怨气,方法态度开始变得简单粗暴起来。“纵有良法美意,非其人而行之,反成弊政。”工作难推动,群众不配合,多数能从党员干部自身找到原因。有些是宣传发动不到位,有些是实施方法不科学,还有些“拍脑袋”出台的“土政策”,不仅不该强压硬推,还应尽快纠偏、及时止损。做群众工作就像鱼游于水,若是浮在表面,去哪儿都是风浪,只有融入水中才能畅行无阻。党员干部应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这一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凝聚智慧、创新实践中改进工作方法,在深入群众、热情服务中获取理解支持,用沾满泥土的双脚夯实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面对批评,耍“威风”不如树“威信”。“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当年陕甘宁边区某老农对毛主席的一句怒咒,不仅没有招来牢狱之灾,还成就了反对官僚主义和大生产运动。反观某社区书记,仅仅为了微信群里的一句“草包”就恼羞成怒、跨市行拘,威则威矣,却得不到群众的信服。数据互通、“一站式”结算、“只需跑一次”……许多技术进步和行政效率的提升,恰恰因为满足了一些过去看来有点“吹毛求疵”的要求。党员干部应坚持“低姿态为官,高标准做事”,用“闻过则喜”的心态积极回应群众各类矛盾诉求,把善意的批评当做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提升服务水平的契机。对某些不良情绪的宣泄,也应尽量包容并积极加以化解,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说话办事才会更有“分量”。
面对评价,图“名声”不如守“名节”。崭新的厕所无法使用,破旧的危房刷了白墙……少数“惠民”工程之所以饱受诟病,正是因为个别党员干部喜欢“出风头”“博名声”,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人说要‘爱惜羽毛’,也就是所谓‘声誉’,那也要看看你爱惜的是哪家的‘声誉’,究竟是个人主义的、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会喝彩的‘声誉’,还是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的声誉?”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凡事从党和国家事业大局出发,敢于“揭短亮丑”的人,即使偶尔出现失误,也是瑕不掩瑜;而背离初心使命,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最终只会“人设崩塌”。党员干部应保持自省自警自励,将为官一任的小我融入为民造福的大我,舍一时虚名,守一世名节,做一头淡泊名利、默默耕耘的“孺子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