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家乡的嬗变

重庆市忠县野鹤镇人民政府 冉西臣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在我的印象里,家乡一直是我不肯“停留”的地方,曾跟我的大学舍友形象地介绍过我的家乡:国家级贫困县里的贫困乡里的贫困村。事实也却是如此,没有夸大其词,印象里的家乡是一个现代版的“原始部落”:没有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设备,村里人只能养牛来耕地犁田;没有水泥马路,村里人只能靠着蛮力背着上百斤的粮食到附近的集市去兜售;没有好的教育资源,村里人或早早辍学或每日步行两三个小时到乡里中心校去上课。

  这样的地方,心理上“厌恶”似乎理所当然。然而,今年过年回乡祭祖,家乡的变化却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尽管知道这几年脱贫攻坚战“打”得热火朝天,心里早有所准备,但“新家乡”仍然给了我许多意料之外的感动。

  感动之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山沟沟里”是贫困的代名词,也是我家乡的代名词,连绵起伏的大山挡住了挖掘机的履带,也挡住了乡亲们的致富路。印象中的村里人总是在为柴米油盐发愁,日常的闲谈也多是与如何筹措孩子的学费有关,那时的村子也是“乱糟糟”的,没有水泥路,进出要走好几里山路,尽管后来挖了一条泥巴路,但一遇上下雨,汽车陷进泥里好几个人推都推不动,好不容易推出来,遇到下一个“坑”又陷了进去。这次回去,驾车从以前憎恶的大山间穿行而过,新修的柏油路平坦笔直,道路旁的砖瓦房鳞次栉比,乡亲们的笑容取代了之前的愁容,村子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现在交通好了,出门挣钱方便了,国家的扶持政策越来越好了,老公出门打工,我在家养了三头猪,年前卖了两头,挣了近2万元,孩子的学费有着落了,怎么能不开心嘛?”一位亲戚如是说。正是我党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员干部尽心用情为人民服务,才有如今“穷山沟沟”翻天覆地的变化。

  感动之二: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共产党。其实我更惊喜的是乡亲们对党和政府的看法,之前我记得村里的院坝会总是很少人参加,村里人觉得“政府总是宣传搞得好,做的却少之又少。因此每当乡里的干部下来宣传政策时,大家都抱着不以为意的消极态度去“听课”,“宁肯多犁几亩地,少听干部扯闲谈”就是当时村里的真实写照。现在村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可以说是实现了剧情大反转,对党和政府的感情加深了,跟干部更加亲近了,院坝会上更“闹腾了”。

  去乡里办事时亲耳听到一个老人说:“不能忘了共产党的恩情,共产党对老百姓的恩德真是太大了,过去是老百姓向国家缴东西,现在国家一分钱不要,种粮给补贴,养猪有保险,房子坏了补钱盖,老了还有养老钱……”听到这些,我也深深明白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

  感动之三:钱少事杂多受气,村里干部甘受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面下达的所有工作最后都要落实到村里,细细算来,村干部每年对上对下处理大大小小的事超过千件,特别是这几年的脱贫攻坚任务,村里的干部几乎都是放下手中的农活来完成工作,而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又确实一般,没有物质基础做保证,村干部的家属也是怨声不断,出门在外压力大,回到家里唠叨声大,里外受气作难,常常使村干部生活过出“苦滋味”。

  在村里当了十几年书记的曾叔每次谈起这些,总是笑着摆摆手,“以前村里事相对少一些,村里来办事的人也少些,我有时还找不到事情做,现在扶贫啊、搞油茶产业啊,事情多了,每天感觉充实多了。我没多大本事,但我有多大本事干多大点事,哪怕在路边修个厕所,让乡亲们痛痛快快地撒泡尿,我也觉得我这个书记没白当。”我由衷地朝他竖起了大拇指,心里暗自下定决心:以后也要努力成为一名为民谋福的好干部。
发布人:笔耕不辍 发布时间:2021-3-17 08:57 收藏 阅读人次:4035

初审:邱莫 编辑:亦风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