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小”小吃与“大”民生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龙扬镇政府 苗鑫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竹制笼屉上蒸腾的热气,又白又软的包子,金黄的油条和煎饼,玲珑剔透的小馄饨滑入汤碗中……这是一个普通小吃店里的场景,普通到你可以在中国所有的城市里找到相似的画面。小吃太“小”了,比不了高档饭店的“大餐”那样精致复杂。但小吃又很“大”,因为它已经不可或缺地融入了每一个人的生活,和民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勤劳结硕果”,小吃维生计。无论春夏秋冬,风雨变换,路边的小吃店永远敞开着。于饥肠辘辘的客人而言,这是一份热气腾腾可饱腹的暖意。而对忙碌的小吃店主来说,这是一条养家糊口的幸福之路。小吃门槛不高,只要手艺好,就有食客源源不绝登门来寻。生意好时,往往从早到晚不得休息,因此做小吃最需要的就是一个“勤”字。天未亮时便要起身准备食材,夜深关门后又要打扫收拾、清点账单。一间小小的小吃店,从早忙到晚,从春忙到冬,一年又一年,渐渐盖起了房子、养大了孩子、结出了喜人的果实。这些勤劳朴素的中国人,用这样一个又一个小吃店,点亮了万家灯火,也找到了一条通往幸福的致富之路。

  “民以食为天”,小吃见民生。从零零星星的小推车、小摊子,到如今成规模的美食街、小吃店,小吃行业不断进步发展,与中国社会几十年的变迁同频共振。上个世纪,市面上能见到的小吃寥寥无几。在祖辈们的记忆里,如今常见的包子油条竟都是“奢侈品”,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些。而现在,一条热闹的美食街上,小吃的种类数不胜数。正是“煎炸蒸煮,十八般厨艺齐上阵;天南地北,几千种食材齐荟萃。”中国人爱吃、会吃、吃得起,每到华灯亮起,夜市人流如织,滋滋的烤肉声、咕噜噜的汤锅冒泡声、欢笑声、碰杯声处处可闻。味蕾的享受直接连通着幸福的神经,小吃里的人间烟火气,正是几十年来民生事业进步发展的小小缩影。

  “杠杆撬地球”,小吃成名片。昔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著名“吃货”苏东坡,今亦有“高铁飞机不辞远,成都巷子寻串串”的现代人。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传播加速,酒香再也不怕“巷子深”,许多地方的特色小吃逐渐声闻全国。沙县小吃、云南过桥米线、新疆米粉、重庆麻辣烫……许多小吃开成了全国连锁店,渐成产业。而长沙坡子街、南京夫子庙、成都宽窄巷子等小吃街则成了著名景点,是旅游攻略里不可错过的“打卡”地点。小吃不仅宣传了地域文化,还带动了旅游业和城市发展,成为城市名片中一抹“浓墨重彩”“色香味俱全”的笔画。

  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就特意到以经营沙县小吃闻名的俞邦村进行考察。“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小吃虽小,却关系着民生,也是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的好路子。盘活乡村经济,不一定非要拉“大投资”、找“大项目”,不妨重视挖掘本地特色小吃文化,让“小”小吃发挥大作用,为乡村振兴添柴助力。
发布人:云中看雾 发布时间:2021-3-26 13:56 收藏 阅读人次:7709

初审:严格 编辑:亦风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