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寻访张坊“胜天渠”的红色足迹

北京市房山区张坊镇 苏歆桐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你能否想象几千人汇聚在一起干一件事是什么情景?

  是什么让他们有如此大的决心和强大的凝聚力?又是什么让他们面对险峻的悬崖峭壁和恶劣的作业环境,依旧有着毫不畏惧、迎难而上的行动力?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寻访了许多当年参加过北京房山张坊“胜天渠”建设的党员和群众。在这些早已过了古稀之年的老人身上,我们找到了答案。

  4月1日,我们来到了曾任张坊村党支部书记的王秀清家,88岁高龄的他依然神采奕奕,身上散发着作为一名党员的坚韧气息,你很难想象他每周需要去医院做三次透析。

  见到我们惊讶的表情,他笑了笑说:“我这和当年建设胜天渠时的艰苦比都不算什么。”

  一句轻描淡写含藏了47年前的种种关山难越。

  1974年11月5日,经过一个月的实地勘察,克服了种种困难后,张坊胜天渠修建终于开工了。

  在当时张坊公社(现在名为张坊镇)党委书记程占元的带领下,15个村党支部书记团结一心、有序分工,21公里划分成15段同时开凿。“当时全镇上下一条心,党员干部带头,群众跟随党的领导,拧成一股绳。”张坊村负责穆家口村北、云泽山庄后面那片山的凿渠作业,这路段是当时最难凿的一处,即便如此,依然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召集了两三百人共同奔赴穆家口工地。

  浩浩荡荡的队伍,喊着口号,响彻天际,振奋人心。

  作为张坊村党支部书记的王秀清冲在最前,拿着铁锤和铁钎,带领张坊村的党员群众开始了长达两年的凿洞。“来回不方便,有的在穆家口村的人家里睡地板,因为人多有的只能睡羊圈和牛棚,有的甚至就在凿的洞里睡。”冷风吹、烈日晒、虫子咬、吃窝头……种种艰难困苦在当时老一辈共产党人心中都不算什么,“没有一个人有怨言,因为大家都不怕吃苦不怕累,只要能为百姓造福,多苦多累都愿意。”

  1975年的一天,王秀清和往常一样两手紧握住铁钎,等待着铁锤砸向手上的铁钎,没想到这次铁锤的落脚点却是他的头,瞬间鲜血四溅。回忆起这些,王秀清摸了摸缝了许多针的旧伤疤说道:“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张坊镇修建的这条胜天渠不仅对张坊镇百姓作出了贡献,更为北京输送水源作出了贡献。”

  从这些老一辈共产党人身上我们看见了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素质,洞见了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惧怕辛劳困苦修建胜天渠的过程,学见了他们心中只有信念,为人民建渠、为老百姓谋幸福的精神。

  47年时光,岁月的年轮在他们的脸上留下痕迹,早已带走了他们的青春年华,但带不走的,是他们“前人造渠,后人吃水”的艰苦奋斗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他们和衷共济,为后人留下的这条长达21公里的“红色”水渠。
发布人:紫光 发布时间:2021-4-12 15:49 收藏 阅读人次:3614

初审:张兵 编辑:亦风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