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指出,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推动干部在乡村振兴一线岗位锻炼成长,接地气、转作风、增感情。通过驻村工作考察识别干部,对干出成绩、群众认可的优先重用,对工作不认真不负责的进行批评教育,对不胜任或造成不良后果的及时调整处理,树立鲜明导向。
民族要复兴,乡村要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的重要抓手。乡村振兴也是干部实践的“大舞台”,更是干部砥砺党性、能力、作风的“大熔炉”。在乡村振兴的“考场”上,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经受大浪淘沙的考验,通过在乡村振兴一线淬火,成长为独当一面、勇担时代重任的“挑山工”。
用好“磨刀石”,在乡村振兴一线培养干部。“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从干部成长的角度来看,越是艰苦的环境、越是艰巨的任务,越能锤炼党性、磨砺意志、提升能力。正因如此,才要继续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一线“墩苗”,让干部在乡村振兴一线经风雨、受历练,在“我为群众办实事”中读懂“人民群众的期待”,在多当几次“热锅上的蚂蚁”中培育优良作风,在多接几个“烫手的山芋”中提升担当本领。因此,既要把那些政治素质好、热爱农村工作的、工作能力强、敢于担当、善于做群众工作、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选派到乡村振兴一线;又要把那些事业心和责任感强、作风扎实、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干部选派到乡村振兴一线历练,让干部在“事上磨”中得到成长。
聚焦“主战场”,在乡村振兴一线识别干部。“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衡量和评价一名干部尤其是刚刚摘掉“贫困帽”的地区领导干部的政绩如何,首先要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工作做得怎样。要坚持把乡村振兴中的表现作为了解干部、识别干部、检验干部的重要“检测尺”,健全和完善精准科学、有效具体的干部考察体系,重点了解干部政治素质高不高、道德品行美不美、能力素质强不强、群众口碑好不好、政绩实不实,邀请群众当“评委”,让群众来“打分”,识破“伪装者”。通过把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乡村振兴情况作为考察识别优秀干部的“试金石”,用事实说话,凭实效打分,从而发挥干部考察的“指挥棒”作用,引导和激励干部在乡村振兴一线担当作为。
树牢“风向标”,在乡村振兴一线选拔干部。“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样的干部,就会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用什么样的干部,就会有什么样的政治生态。要树牢“优者奖”的鲜明导向,坚持面向一线选人、凭着实绩用人。把推进乡村振兴成效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对那些有干劲、有闯劲,想干事、干成事,有实绩、有口碑的干部,要及时大胆使用起来;对那些只想出彩、不想出力,表现平平,甚至弄虚作假、做“表面文章”、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干部,必须果断进行组织处理,从而让那些以过硬担当创造过硬业绩的干部有位,使那些“混经历”“搞包装”干部靠边站,最大限度地调动干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实现伟大梦想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