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了一篇文章,叫《关于李大钊的七个小故事》。这篇由7个故事合成的文章是由李大钊烈士陵园编辑整理的。7个小故事,每个故事都不长,但是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斗志置"上",享受置“下”。第一个故事叫《改名的故事》。故事讲述了李大钊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学名李耆年,改为李大钊。谷家私塾的先生给他起名为李耆年,是希望他一生健康长寿。但是十多年过后,他硬是把自己的原名耆年,改成了大钊。李大钊改名为大钊,钊者刀也,立志用大刀铲除世间一切不平,有自勉之意。李大钊改名的故事,体现了他一生把国家危难、人民忧患揣于心中和斗志昂扬的革命斗争精神。他把自己享受健康长寿的权利扔之身后,一生斗志置“上”、享受置“下”。
从政置“上”,发财置“下”。第二个故事叫《择校的故事》。故事讲述了李大钊为什么在几所学校均录取他的情况下,选择入读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李大钊回答:“军医非我所喜,故未投考。银行专修所我亦被考取,但理财致个人之富,亦殊违我素志,故皆决然弃之,而入政法。”从医非他所喜好,而发财不是他的人生志向。李大钊的选择令我想起习近平总书记的金句来,“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李大钊之从政的素志是端端正正的,是不掺杂任何发财致富的私心杂念的。他将从政置“上”,发财置“下”。
爱国置“上”,忘本置“下”。第三个故事叫《在日本购买茶盘的故事》。故事讲述了李大钊东渡日本留学时,在日本的军事陈列馆里看到许多从中国掠夺的战利品后,睹物伤怀地在街上买了一个茶盘,提醒自己身在异乡时要饮茶思源、不忘国耻。李大钊饮水思源,情系国家和民族,看到日本人以掠夺中国战利品为荣时,十分伤感。这是一种爱国的情怀。他把这种爱国的内在情怀,外在表现为以饮水思源的方式提醒自己,实乃爱国置“上”,忘本置“下”。
忠贞置“上”,背叛置“下”。第四个故事叫《改写对联的故事》。故事讲述了李大钊把明朝谏臣杨继盛题写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对联,取陆游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妙”字,而改写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事。李大钊把对联中的“辣”字改成“妙”字,使“妙”字成为了“点睛之笔”。同时,也表现出大钊对历史上富有忠贞气节的杨继盛等朝臣的无比敬仰。他爱憎分明,视忠贞的气节为宝贵的精神品质,以背叛国家和民族为耻辱。
觉醒置“上”,沉睡置“下”。第五个故事叫《李大钊影响青年毛泽东的故事》。故事讲述了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主任时,是引领毛泽东朝向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第一人”。毛泽东称李大钊为“真正的老师”。从这个故事里,我仿佛看到了100多年前最先觉醒的一批中国青年。他们都是在李大钊导师的引领下从“沉睡”的迷途状态转变成“觉醒”的斗争状态的。
求同置“上”,异议置“下”。第六个故事叫《李大钊为中国共产党定名的故事》。故事讲述了李大钊是如何为党的名称定名为“中国共产党”的。关于党的名称,他们起初是有着不同的主张。经过李大钊的提议,以及陈独秀、毛泽东、蔡和森等人意见的不谋而合,终于定下了沿用至今的名字。求同存异,是我从这个故事中收获的道理。他们保留了最初的不同意见,在共同商议中达成了一致的意见。
正气置“上”,邪气与攀附置“下”。第七个故事叫《李大钊为孙中山敬献挽联的故事》。故事讲述了孙中山逝世后,国共两党在北京举行追悼活动,李大钊为孙中山一口气敬献了214字的挽联。读罢挽联之后,我对上联中的“四十余年,殚心瘁力,誓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要为人间留正气”一句,印象非常深刻。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李大钊“笔下”的孙中山先生的“正气”,其实也正像镜面一样反射着李大钊身上的浩然正气。而李大钊“笔下”的孙中山向往的自由独立之精神,也正是李大钊所追求和向往的自由独立之精神。一副挽联,把正气置“上”,把邪气与攀附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