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究竟何时较远何时较近,因为无法作出决断而被取笑的故事。故事中两个孩子细心观察、深入思考,不断探求真理的精神十分值得称赞,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平易近人的性格同样令人敬佩。“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党员干部不妨从这则寓言故事中学习孔子身上的“闪光点”,在学习工作中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水平。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党员干部应培养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孔子周游列国时已经颇有身份地位,可他没有因为是两个“小儿”之间的争辩就漠不关心、扬长而去,反而饶有兴致地听取了他们各自的观点,体现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之江新语》中指出,“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要解决矛盾和问题,就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拜群众为师,深入调查研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工作成效的“阅卷人”,党员干部任何时候都应该对群众保持敬畏之心,把群众“满不满意”当作评判工作的度量衡。要以甘当“小学生”的心态向群众学习,借用群众的智慧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要以“赶考”的姿态提高服务标准,把群众的意见建议当作查找不足、改进工作的“磨刀石”。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党员干部应培养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门下弟子三千,可他绝不对自己知识范围之外的事物轻下一番“子曰”之论,体现出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作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存在“能力短板”“知识盲区”,在难题面前为了“维持形象”“展现魄力”轻易决策,往往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像最近某地组织不专业的马拉松越野赛一般造成深刻教训。遇到把握不准的事情时,党员干部不能做“拍胸脯保证”“拍脑袋决策”“拍桌子定调”“拍大腿后悔”的“四拍”式干部,而应像孔子那样大大方方承认自身的不足。要在工作中积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谋定而后动”,做到既敢于担当又不盲目蛮干,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业绩。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党员干部应培养严己宽人的思想境界。孔子作为春秋时期最有学问的人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可他却能坦然接受两个孩子对自己“孰为汝多知乎?”的取笑,体现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境界。“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党员干部应努力增强刀刃向内的勇气和自觉,多听逆耳忠言,多吃苦口良药,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与此同时,党员干部应对他人身上的缺点保持宽容的态度和豁达的心胸,尤其不能动辄以“觉悟不高”“目光短浅”指责某些服务对象。要多站在群众的角度换位思考,以同情心、同理心看待工作中遇到的“阻力”“摩擦”,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心态持续改进自身工作,让党员和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化作消解矛盾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