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牢记“民之中心” 守好生态“山水宝藏”

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大通街道党工委 陈倩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湖仙女湾,实地察看青海湖环境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他指出,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 生态是资源和财富,是我们的宝藏;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中国人民的根本福祉,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开新局,就要牢牢站稳生态治理和绿色发展“多条战线”,更要在重塑人山、人水关系中领悟和践行“山与水”的丰富内涵。

  江河山川,念兹在兹,皆是人民。山与水,已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历次基层考察的重点之一。不论是山水实义还是象征义,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赓续丰富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家国情怀,始终心系着人与山水的永续发展,不断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渠首一滴水,家国万里情。解码家国“山水情”,从“山”中探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历史印迹,从“水”中掌握“生命之源”的斗争奥秘和“山河永续”的发展规律,让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广大党员干部更要誓守“国之荣光”映照民族梦想,牢记“国之大者”镌刻奉献足迹,高挺“国之脊梁”续写革命史实,绘就出“一切为了人民”的新时代美丽山水的自然画卷。

  誓守“国之荣光”,从“山水相映”中托举民族希望。守护好绿色家园,汇聚起绿色合力,离不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类共识的正确指引,离不开“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的纵深推进,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携手共建生态文明的磅礴伟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建设美好家园是人人都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要聚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始终做到知责、明责、履责,在世界舞台上弘扬“主旋律”,发出“正面声音”,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同时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地区发展总体布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协调各领域资源配置,发挥好特色治理优势,不断积累有益经验,积极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打造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示范样本”。要深刻认识到全球变暖、水资源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峻挑战,紧盯蓝天、碧水、净土、青山等目标要求,解决好影响生产生活发展的各类问题,把握住关键领域和重要节点,完成碳达峰碳中和任务,在“同一个地球,同一个家园”的思想行动指引下,全力护航现代化绿色发展的“山水线”。

  牢记“国之大者”,从“山水相依”中镌刻为民印记。从“两山论”到“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中国一系列的创新理论有机衔接、一脉相承,贯穿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方方面面,在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中谱写出“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山水新篇章。古人云,“山有百藏而不言,水润万物而不语”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头雁”领航,始终站稳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第一方阵”,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争做共同促进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示范者,让推窗可见的绿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擘画出“生态秀美、环境和谐、人民幸福”的美丽画卷,让“山水财富”惠及更多群体衣、食、住、行、用的方方面面,在治理和保护中接地气、聚人心,不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另一方面,要秉持“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科学指引,在城市建设、民生保障、产业资源、文旅建设等领域,做好“生态+”大文章,发挥好运用好传播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山水优势”,持续释放生态红利,不断增进“青山定不负人”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等综合效益,让为民服务各项建设质效提升、成色更浓、“颜值”更靓,实现更多领域的“旧貌换新颜”,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生态成果。

  高挺“国之脊梁”,从“山水相融”中探寻斗争奥秘。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为创建和平包容的社会、重振可持续发展全球伙伴关系贡献出中国智慧和力量。夯实生态文明之基,筑牢山水相融、一体发展“压舱石”,就要坚持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全面对标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加快实施生态文明产业集群建设,打造出生态一体经营、生态空间功能重组的示范模板,让城市里子“实”起来、面子“亮”起来,为生态低碳循环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要把握住“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的斗争规律,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原则,突出法治“制治”效能,筑牢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让防沙治沙、治山治水等一体治理环节有机衔接、长效贯通。要用好自我革命“传家宝”,算好总体账、长远账、收支账,做好既督又战和激励震慑“双结合”,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持续延伸环保监管“触角”,严惩重罚一切破坏环境行为,强化全域联动保障,乘势而上、久久为功,更好实现绿水青山永驻、福泽子孙后代。
发布人:不忘初心的mirror 发布时间:2021-6-10 08:36 收藏 阅读人次:4634

初审:易晗 编辑:水见文 责编:礼嘉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