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小吃凭啥入“非遗”?

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东升学校 李赐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185项和扩展项目名录共140项。在这些目录中,除去文艺、民间技艺、传统手工等,沙县小吃制作技艺、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桂林米粉制作工艺等赫然在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突出的是非物质属性,是一种技艺的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经国务院批准,由文化和旅游部确定并公布的,截至目前共公布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557项。沙县小吃等能入选国家级“非遗”,令人眼前一亮。人们不禁要问,一份小吃有什么呢?它凭啥能入选“非遗”?

  路子是趟出来的,小吃入“非遗”凭的是“闯”的精神。没有敢闯敢试的精神,做不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小吃,各有特色,异彩纷呈,但真正有名气的,能走出本地、走向全省、走向全国的,上述三种小吃类可谓是成功的典范,而绝大多数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其实,路子是趟出来的,改革开放后,这些小吃类的代表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得益于地方政府对传统技艺的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等多样化保护措施,以及从政策、资金、法律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得益于这些“非遗”传承人骨子里“闯”的精神,勇于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契机,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地总结探索生存之道和发展之路,靠着一股子闯劲才“杀出一条血路来”。

  品牌是打出来的,小吃入“非遗”凭的是“创”的劲头。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东西缺乏强有力的宣传推广,就成为了响亮的品牌;有了好的品牌不知道保护,也终将是昙花一现,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对不起技艺的代代相传。沙县小吃制作技艺、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桂林米粉制作工艺之所以能成为“非遗”,关键在于这些地方政府有着强烈的服务意识和前瞻思维,巧妙地把特色技艺“申遗”与经济发展结合,以“创”的劲头打好品牌之“牌”,加大保护力度,让特色品牌打得响;挖掘人才资源,让特色技艺传得开;培育龙头企业,让特色产业做得强。目前这三种小吃类的食品遍布全国各地,很多店铺门庭若市,有力地让“非遗”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业绩是拼出来的,小吃入“非遗”凭的是“干”的作风。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沙县小吃制作技艺、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桂林米粉制作工艺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名气和市场占有率,决不是敲锣打鼓就可以一蹴而就的。这里面不仅有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持,更有无数手艺传承人的拼搏进取。在全国各地星罗棋布的这三种小吃店里,手艺传承人谦逊低调,与人和善,做事情兢兢业业,他们靠着百折不挠、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拼搏精神,让自己的品牌在各国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广受赞誉;他们与时俱进,巧妙地把传统店铺与网上销售结合起来,让线上线下齐头并进、相得益彰。正是有了“干”的作风,让特色小吃凭借入选“非遗”的东风,扶摇直上、鹏程万里。
发布人:溪文轩 发布时间:2021-6-11 13:54 收藏 阅读人次:3623

初审:向阳 编辑:慕梓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