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党史学习教育

致敬 红军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柏合街道办事处 李朝洪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红军,一个神圣的称谓,一座精神的丰碑,一段感天动地的历史。据史料考证,“红军”这个称呼最早出现在1927年黄安县(今红安)农民政府大门的对联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使用“红军”一词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1928年5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从此,红军登上了历史舞台,翻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红军”,总角之年不懂你。我的老家,在四川成都东部山区,从这里走出了中国工农红军早期领导人之一的董朗。记得有一年清明节,那时的我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学生,学校组织去龙泉半山腰的烈士陵园扫墓祭奠,并请来一位身着朴素的老人给我们现场讲授他参加红军时的光荣经历。老人指着矗立在山间的董朗烈士塑像给我们讲解那段战火纷飞的红色历史。那时的我,对于红军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电视或电影里,犹记得老人讲到动情处,点点泪光在眼眶中闪烁,那泪水仿佛就要洒落在“沟壑纵横”的脸颊上。而年少的我只是痴痴地望着眼前的老红军战士,那是我第一次听到“长征”、听到“五角星”、听到“雪山”、听到“草地”,仿佛又听不懂,觉得那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

  “红军”,舞勺之年仰慕你。第二次认识“红军”,是在中学课本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从毛泽东主席的诗词里看到了红军的意气风发、磅礴洒脱,在《七根火柴》《三人行》等课文以及《四渡赤水出奇兵》等长征组歌中仿佛“走进”了红军队伍,穿草鞋、戴八角帽、披蓑衣,跨过“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大渡河、越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娄山关、走过“山高路远坑深”的泥泞沼泽、认识“刺破青天锷未残”的红军战士、感受“踏遍青山人未老”的喜悦豪情,不禁为那群衣衫褴褛、食不果腹却胸怀梦想和民族大义的红军战士所感动、折服。“西风烈”“铁索寒”“离天三尺三”,长征路上的每一座山峰、每一条河流对红军战士而言都是生死的考验,让无数红军战士倒在了冲锋的征途中。

  “红军”,弱冠之年靠近你。大学毕业后,我有幸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虽然人民军队不再叫“红军”,但依然保持着红军的血脉和精神。不怕牺牲、不畏困难,时时刻刻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身影。从唐山大地震到汶川地震,从“98抗洪”到2020年的洪灾,从非典到新冠肺炎疫情,人民军队用“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交出了一份份让祖国放心、让人民安心的时代“答卷”,被亲切地称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成为捍卫领土完整、人民幸福以及世界和平的“钢铁长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再次证明,人民军队始终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英雄军队。”

  “红军”,不惑之年敬仰你。转眼已在基层工作四年,历经了多个岗位,做着看似枯燥普通却又和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工作。每当暴雨来袭,匆匆穿上雨衣迎着风雨巡查辖区地质灾害点位时;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值班值守在小区门口做一名基层的防疫“逆行者”时;走在乡间小道,一起和群众谋划产业发展时;到群众家中,帮助解决“急难愁盼”的“辗转反侧”时.....望着那些泥土路变水泥路、那土坯房变成新楼房、那“面朝黄土背朝天”变成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看着群众露出开心的笑容,我突然真正懂得了“红军”——这条“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何尝不是在“长征”,我们何尝不是“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的红军战士。

  如果说红军是一首歌,这首歌被千千万万中国人世代传唱,响彻三山五岳;如果说红军是一面旗,这旗帜被14亿中国人民高高举起,风展红旗如画。
发布人:龙泉寒月 发布时间:2021-7-7 08:33 收藏 阅读人次:4377

初审:李爱国 编辑:礼嘉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