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写文章不妨改“来”改“去”

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东升街道办 李赐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写文章是党员干部的基本功和必修之课,是干好本职工作的一部分。而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同志写文章速度很快,匆匆完成之后就自认为可以了,没有静下心来反复斟酌和推敲,缺乏细致的修改,交上去或投出去后,往往得不到认可,很难出现期待的效果。

  其实,好文章都是经过反复修改、字斟句酌、千锤百炼而成的。这样的文章,没有又臭又长的长篇大论,没有不着边际的随手拈来,没有云山雾罩的空洞乏味。因此,党员干部在写完一篇文章后,如果不是很急的话,一定要放一放、静一静,带着挑剔的目光,把文章改“来”改“去”,用心改出满意的效果来。

  翻来覆去推敲,搞清来龙去脉,去粗取精减“赘肉”。每一篇文章都有主题,如果立意偏了,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洋洋洒洒一大堆,没有说到点子上。因此,首先要把文章的方向搞清楚,看是否紧扣文章主题,如果不行,就要敢于推倒重来,因为一篇方向有偏差的文章,无论如何修改都无济于事。其次要审查文章的四梁八柱是否稳固,“框架”搭得好不好,是否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效果,检查一下阐述了多少观点,对多余的、可有可无的“赘肉”部分,要大刀阔斧地剔除,对比较粗糙或不精当的部分,要精心“打磨”,确保布局合理、重心突出。再次是要注意篇幅,用最简短的语言把事情说清楚即可,做到字字珠玑、条理清晰、简洁有力。

  来来回回审核,杜绝来路不明,去伪存真挤“水分”。一篇文章写完后,要通过来来回回的审核,达到去伪存真的效果,把那些多余的“水分”挤掉。我们在写文章时,往往喜欢通过旁征博引增加文章可读性,让叙事更生动、说理更明白,但有时我们在引用语言或观点时,由于来源渠道鱼龙混杂,有的立场上站不住脚,有的出处经不起推敲,有的甚至漏洞百出,如果用了这样的素材,势必影响文章的整体质量,甚至将整篇文章“报废”掉。为此,我们要带着“放大镜”和“显微镜”来审核,通过去伪存真、去除糟粕,用站得住脚、真实可信的素材,做到笔下生花;要通过博览群书,克服关键时候肚子里“没货”、大脑一片空白的尴尬,做到下笔有神、直指要害。

  来来去去修改,多些神来之笔,去故纳新增“气质”。文章不厌千遍改。修改的过程就是在给文章“美容”。有时由于文章写得仓促,难免会有错别字,甚至出现“民生生活会”“两万五干里”等低级错误,让人哭笑不得,不细心根本发现不了。还有些文章语言粗糙、套话堆砌,或表述不准、平铺直叙,无新意可言,让人看后毫无印象,味同嚼蜡,不想看第二遍。为此,党员干部要以“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严谨,字斟句酌反复修改,少一些穿靴戴帽的客套话,多一些直指要害、鞭辟入里的真心话;少一些无病呻吟,多一些入木三分的新观点;少一些拖泥带水,多一些一步到位的新思想。只有这样,文章才会在不断修改中,彰显出力透纸背的力度和不落俗套的“气质”来。
发布人:溪文轩 发布时间:2021-7-8 14:34 收藏 阅读人次:2645

初审:凌晨 编辑:亦风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