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党史学习教育

“长勺之战”对于党史学习教育的启示

辽宁省丹东市高新区管委会 李旭东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春秋时期,齐国侵鲁,在曹刿帮助下,鲁军避其锋芒。抓住敌方漏洞,最终夺取大胜。这便是著名的“长勺之战”。

  而今,铁马金戈已随历史的烟波渐渐远去,但此战留给后世的思考却依然清晰。齐国,春秋五霸之一,兵多将广、千乘之邦。长勺一役,缘何不敌鲁国?曹刿的作用固然明显,可原因并非如此简单。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里,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内因。所以还需从齐军自身入手。若解得其中原因,不仅能提升我们的历史格局,更对当下的党史学习教育有深刻启示。

  原因一:盲目自信,缺乏“自检”。《春秋》有记,以鲍叔牙为首的齐军,认为此时的齐军依然具有干时之战(齐鲁两国的上一次战争,齐国胜利)的“盛锐之气”,所以在没有更多谍报的情况下,就贸然出击。

  启示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能“自我感觉良好”,应全面自我评估,并积极提升。为何要如此?《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全面了解自己和对手,才能制定有针对性地措施,完善自己,破敌弱点。古代先贤有“得典籍,先沐浴更衣,而后阅之”的美谈。看似夸张的举动,实则说明了一种态度,要以更完美的自己,去汲取书本里的营养。百年党史,波澜壮阔,凝聚了近代中国发展的全部智慧。我们唯有认真“自检”、提高认识、强化能力,才能更好地吸收消化党史知识。这是对革命先辈的尊重,也是对自身成长的助益。

  原因二:心浮气躁,没有恒心。《曹刿论战》中,齐军仅仅三通战鼓,就士气大减,留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笑谈。

  启示二:学党史,我们不能浅尝辄止,要有恒心、有定力。党史中那些革命先辈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默默前行。以“功成不必在我”的伟大情怀,铺就了通往胜利的道路。那种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革命精神,就是恒心定力的最完美阐释。我们只有勤勤恳恳、深学悟透,才能品尝“真理的甘甜”。要有恒心,不要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党史学习注定是一个终身课题,是我们党要永远坚持下去的核心工作之一。只有在思想层面不断汲取历史力量强基固本,我们才能步履稳健、逐梦前行。

  原因三:视野狭窄,忽略环境。《孟子》有天时地利人和的论述,着重强调了环境的作用。鲁军据长勺易守难攻之势,伺机而动。可齐军却全然不顾客观条件的战略意义。

  启示三:我们学党史,不能把目光只聚焦于党史本身,要拓宽视野,学会利用周边条件,提高学习成效。荀子《劝学》里:“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这个道理。对党员来讲,以环境促进党史学习是通过实践来完成,而实践的最好方式就是为人民服务。我们应结合实际,全方位、多频次开展围绕服务人民这一主题的活动。让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现场,成为提升能力、检验成效的“第一线”“练兵场”,这也是党史学习的最好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深入解读两千七百多年前的长勺之战,除了可以看清历史,更能为明天的发展总结经验、积蓄力量。我们唯有以史为诫,以史为鉴,全面提升党史学习成效,才能用扎实成绩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发布人:心之逆鳞 发布时间:2021-7-16 08:31 收藏 阅读人次:5554

初审:钟辉 编辑:马小哈 责编:亦风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