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强国号”引领 做好非遗保护“转化文章”

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大通街道党工委 陈倩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目标等,并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内涵,弘扬其当代价值。”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到2025年、到2035年分两个阶段分别实现“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和“全面有效保护”的目标任务,离不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旗帜引领,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离不开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增长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价值,做好非遗保护“转化文章”,必须要锚定整体保护、分类保护、联合保护目标,延续文化根脉,推进文化交流互鉴,不断提高保护传承水平,为服务社会、造福人民锻造过硬本领,澎湃强劲伟力。

  从“单一”作战到“抱团”发展,完善非遗资源整合设置。徐州香包、“龙舟胜会”、西溪茶文化、朱仙镇木版年画……别具特色的非遗项目在传承创新、整合运用、宣传联动、开放展示等方面有所突破,不断焕发着非遗资源的新时代魅力。地方政府要压紧压实非遗传承保护的主体责任,统筹谋划、一体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非遗特色村(居)建设等,深入挖掘、用好用活非遗资源,推动非遗代表性项目配套设施落地,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传承保护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要坚持以保护为前提,将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拓宽与城市建设、乡村振兴、农耕文化保护融合发展“覆盖面”,深入推进多领域、多渠道、交叉学科研究融合,继续探索非遗保护和利用双赢的“整合模式”,能够让非遗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更好融入特色景区、革命老区、度假区。要坚持以人为本,凝聚好调动好发挥好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民族自豪感,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立场,完善非遗体验设施,坚定传承“非遗资源人人护”基因,增进非遗保护理念,积蓄依法保护智慧,激活非遗利用活力,营造良好乡风民俗,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大局、造福人民的优势进一步发挥。

  从“串点成线”到“以点带面”,加强非遗空间联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其独特的历史创造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为保护和传承提供示范样本和丰富实践,在现代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让非遗传承、体验、教育、培训、保护能够有机统一起来。一方面,要做好“固定”和“存续”非遗项目的分类保护,加强传承梯队建设,织密织牢协作帮扶“保护网”,增进对非遗空间保护的可持续性,让非遗精品“串线”、非遗保护协同效应“连片”,进一步扩大辐射示范优势。同时,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强化非遗产品推广和销售的实现路径,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增进入列中华“老字号名录”的光荣感和生命力。另一方面,要夯实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基石”,坚持将“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贯穿于传统节日振兴、工艺振兴等工程建设中,广泛弘扬非遗的时代价值和社会功能,让非遗的资源调查、项目记录、数据开放、状况评估等都能够在政府、部门、社会、公众的“四级联动”下有序开展、有效管理起来。

  从“隐”在幕后到“活”在台前,拓宽非遗成果利用渠道。让非遗不“遗”,有力印证了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显著成效,从幕后到台前,非遗工程、项目、保护体系、产品等在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彰显。要结合文化旅游,完善传承体验设施建设,做好传统传承到现代保护方法手段的有效衔接,推动科技有效赋能,促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目标实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要统筹建设、合理利用“非遗+生态+旅游”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坚持以示范带全盘,擦亮非遗“名片”,打造展示展演、教育培训、交流合作示范基地,鼓励建设非遗就业工坊、实践体验中心(站、所、点),让各地非遗项目、非遗精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让非遗成果真正“活”起来。要积极探索“多方位、全景式、动态化”非遗体验模式,大力推进“非遗在社区”“非遗进校园”各项行动,支持引导更多主体参与到非遗普法、捐赠资助、智库建设、咨询服务等工作中,身入心至传承历史脉络,汲取文明力量,让更多更好的非遗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
发布人:不忘初心的mirror 发布时间:2021-8-17 08:52 收藏 阅读人次:2951

初审:楚搴 编辑:礼嘉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