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发扬塞罕坝精神 夺取乡村振兴的新胜利

重庆市黔江区石会镇 董杰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8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他强调,塞罕坝做的事非常有示范意义,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激励作用和深远影响。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

  有人说,塞罕坝视觉上是绿色的,而精神上却是红色的。曾经的塞罕坝“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为了抵抗风沙对风沙对北京的侵蚀,林业部决定组建塞罕坝林场,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创业者,从全国18个省份集结上坝,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高寒沙地造林,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今天的塞罕坝绿水青山,美不胜收。伟大的塞罕坝精神造就了今天美丽的塞罕坝,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塞罕坝精神也对我们在新时期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激励和启示。

  发扬塞罕坝精神,一是要讲奉献。半个世纪前的塞罕坝环境艰苦,林场工作者处在全年风沙不断,极端寒冷气候的环境下,生活条件极端艰苦,建场初期育林成效低微,但却没有一个人打起退堂鼓,林场的领导甚至不约而同地把家从北京、承德等地搬到塞罕坝,表达“不绿塞罕坝,誓死不后退”的坚定决心,体现出的正是讲奉献。今天,在全面开展乡村振兴的工作中,工作中的困难依然存在,有些甚至是“老大难”的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讲奉献,不被工作中的困难所阻挠,以百折不挠的态度推动工作走深走实。

  发扬塞罕坝精神,二是要讲创新。塞罕坝建林场初期幼苗的存活率不到8%,造林效果很不理想,林场领导带领职工一起研究造林技术,改变了过去传统的育苗方式,钻研出了马蹄坑的种植方式,1964年,塞罕坝人组织马蹄坑造林大会战,开创国内机械栽植针叶林的先河,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塞罕坝大规模造林也由此拉开序幕。今天的中国日新月异,党员干部要加强自身学习,适应时代的进步、工作的要求,紧紧依托科技力量助力开展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方式,这样才能在乡村振兴事业中事半功倍。

  总书记曾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贡献国。大范围地持续不断建设人工林,只有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做到,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密切配合下,我们一定能够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
发布人:12371网友r0ms13 发布时间:2021-8-24 15:32 收藏 阅读人次:2631

初审:凌晨 编辑:马小哈 责编:亦风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