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文汇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switch_blind!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首页
党建
组工
榜样
服务
互动
课堂
专题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学习心得
在弘扬塞罕坝精神中推动美丽中国成为现实
江苏省常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邢燕腾
共产党员网来稿
分享
打印
纠错
请先登录
x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要发扬塞罕坝精神,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三代塞罕坝人用青春、汗水甚至生命,让曾经一度“高、远、冷”的塞罕坝,变成了“绿、美、香”的“华北绿宝石”,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党员干部当接续奋斗,在弘扬塞罕坝精神中推动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成为现实。
以“一片赤诚跟党走”的情怀坚持牢记使命。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上世纪60年代,党和国家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担当,下决心建设塞罕坝林场,从那一刻起,塞罕坝的建设者们就将“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神圣使命扛在肩上,塞罕坝造林人一开始吃的是“黑莜面饼炒蘑菇”,住的是“一张大炕窗户四处漏风”的茅草屋,他们有放弃高考、誓言将青春献给塞罕坝的“坝上六女”,有弥留之际还不忘让油松扎根塞罕坝的曹国刚,有19岁为完成防火瞭望工作而截肢终生与轮椅相伴的孟继芝……一代代塞罕坝人历经风雨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凭借一股子精神硬是在浩瀚荒漠沙地上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绿色屏障,书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绿色赞歌,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以“志立可成天下事”的担当坚持艰苦创业。
“天当床,地当房,草滩窝子做工房。”物质生活条件的艰苦丝毫没有影响到塞罕坝最初建设者们的工作热情,短短两年时间里,他们便种下6400亩落叶松,然而荒山秃岭、全年风沙、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使得初期的造林成活率不到8%。关键时刻,王尚海、张启恩等林场领导把家人和孩子从北京、承德搬到了坝上,以“誓死不后退”的坚定决心和意志坚守阵地。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高寒地区的造林经验,组织开展技术攻关,与自然灾害顽强抗争,走过了从一棵树到一片林的艰辛造林路。塞罕坝造林人始终坚持“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高贵品格、树牢“功成不必在我”的崇高追求,以“绿了青山白了头”的忠诚奉献、“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顽强斗志、“一年四季长在树林里”的苦干坚守、“一代接着一代干”使命担当,完成了一波又一波的绿色接力,创造了旧貌换新颜的奇迹。
以“风物长宜放眼量”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到“万里蓝天白云游,绿野繁花无尽头”,塞罕坝115万亩林海,既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也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幸福林”。依托百万亩森林资源积极发展绿化苗木等生态产业,现在塞罕坝林场森林资产总价值超过了200亿元,塞罕坝国家级森林公园每年接待游客稳定在50万人次以上,辐射带动近4万人受益,拉动1200余户贫困户、1万余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塞罕坝的“绿水青山”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塞罕坝由沙成绿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要破除短视思维,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意义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绿色福利,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发布人:
行一奕
发布时间:2021-8-24 17:15
赞
0
收藏
阅读人次:1682
初审:凌晨
编辑:亦风
责编:李一画
我要留言
请先登录
x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有奖调查
使用说明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